专访武汉美术馆馆长陈勇劲:观众来美术馆打卡是一件好事

极目新闻 2024-12-31 16:29:36

极目新闻记者徐颖

摄影记者肖颢

通讯员李朝霞

由武汉美术馆主办的2024武汉双年展,围绕“城市流体”主题,汇集国内外140余位艺术家的200余件艺术作品,给观众带来艺术盛宴。近年来,包括武汉双年展在内的一系列品牌展览的推出,让武汉美术馆成为市民和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有观众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说,“2024武汉双年展展出的作品在语言方式上各有不同,但都蕴含着来自生活的鲜活和复杂,带着时代特有的形象、趣味、色彩和质感”“为广大公众提供了理解艺术创新、激发想象性思维活力的文化场域”。

陈勇劲馆长

近日,2024武汉双年展展览总监、武汉美术馆馆长、艺术家陈勇劲,接受极目新闻记者专访,分享2024武汉双年展的策展历程,美术馆、公共艺术与公众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当下火热的观众打卡行为等话题。

谈2024武汉双年展:实施收费之后,依然维持了一个平稳的观众数据量

极目新闻:2024年武汉美术馆在策划展览中,有哪些新的做法与尝试?又有哪些持之以恒的做法?

陈勇劲:武汉双年展作为武汉市的一个重要文化项目,在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的指导下,已经成为武汉美术馆的主要展览品牌并持续推出。自2022年首届武汉双年展启动以来,武汉美术馆的年度展览计划开始以武汉双年展为主要框架,两届之间安排策划本馆品牌展、各类研究展、交流展和申请展等展示活动,同期针对不同展览开展收藏及著录、公共教育、学术交流等工作,相对于之前的工作结构还是有一些调整的。武汉双年展在最初的定位上已经明确为当代国际性大型综合美术展览,在资金配套、展览策划、展陈执行、运输报关、后勤保障等一系列复杂环节上,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协调和投入;2024年我们在保障双年展顺利对外开放的前提下,还完成了十余场各类展览。说到新的做法与尝试,更多应该是针对双年展的工作需要,对美术馆内部工作分工的调整,以及扩大美术馆国际事务上的沟通与协调通道。当然,我们的每一个新展对团队来说,都是一次新的挑战,因为新展不是重复以前,而是在当前的基础之上不断寻找新的传播方式。以公共教育为例,2024年武汉美术馆持续推出各类适合不同类型观众的四十多场活动,以往绝大多数都在美术馆完成,今年我们的公教团队走出美术馆,到学校、到消防支队、到江滩、进社区,赠图书、办讲座、送展览,主动传播美育,得到了很好的社会反馈。总的来说,武汉美术馆在坚持学术、开展研究的前提下,依托两个场馆的空间优势,一方面回望传统和经典,同时立足当代、看向未来。

极目新闻:2024武汉双年展的主题是“城市流体”,您作为本届武汉双年展的展览总监,可以简要介绍一下“城市流体”以及在展览中如何体现这一主题的吗?

陈勇劲:长江和汉水在武汉交汇,依江而生、因水而兴是武汉的基因。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总策展人范迪安主席和张子康教授根据武汉的历史、现状以及对未来的期望,提出了“城市流体”作为本届武汉双年展的主题。从流域的角度来看,长江哺育了它的流经之地,孵化出灿烂的文明,而它的流经之地又以富有活力的人文,继续涵养着长江的文脉与精神。在展览简介中我们曾提到,一方面以“流体”“流变”意会武汉地处长江中游所具有的水文化特征,另一方面强调武汉作为新一线城市的代表,在文化、科技、环境、生态等方面所呈现出的动态性、多样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同时,城市与流体、武汉与长江的共生关系也不是个案,武汉双年展突出国际性,人类历史上创造出的伟大文明,许多都与大型河流有关,大河文明事实上是一个世界共同的话题。在展览实施阶段,总策展人将“城市流体”的概念与五组分策展人团队进行充分沟通后,他们从历史、人文、交流、生态、未来五个方面展开对展览主题的具体策划,分策展人再与所邀约的艺术家对接作品情况,经过若干轮次的沟通、审核,最终在围绕展览主题展开的多样表现形式里,确定了两百三十件(组)作品展出。这是一个工作量巨大的过程,策展团队与美术馆团队都希望将双年展的主题通过绘画、装置、数媒、影像、雕塑等表现形式,传递各国艺术家站在不同角度对“城市流体”的理解和诠释。面对展厅里丰富的当代艺术作品,我们给每一个标签上都设计了简短中英文说明和二维码,观众直接阅读或扫码,获知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感受艺术的温厚。

极目新闻:2024年武汉双年展实行售票制,这样的尝试的初衷是什么?通过几个月的售票展览实践,达到效果了吗?

陈勇劲:这是武汉市委、市政府对文化事业发展的一次新尝试,尝试在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对美术特展进行收费,让观众更好地体验展览价值。30元的票价并不贵,远远达不到政府对展览投入的成本,我们希望能更好的服务观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每一件艺术品的创意,其实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观众可以在参观展览时摘取到与自己有共鸣的点,从而去真正理解艺术、热爱艺术、影响生活。2024年武汉双年展实施收费之后,依然维持了一个平稳的观众数据量,这是我们美术馆人非常欣慰的,借此机会也要感谢我们的热心观众,以及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对武汉美术馆及武汉双年展的支持。

谈公共艺术与观众的关系:发生兴趣和互动,是良性循环的开始

极目新闻:武汉美术馆琴台馆和汉口馆,近年来成为网络热门打卡点。一部分观众是到美术馆看展的,一部分观众是到美术馆打卡、拍照、发朋友圈、发小红书的,您怎么看待观众到美术馆打卡的举动?

陈勇劲:这是好事。一方面,观众来武汉美术馆打卡,感受多样艺术作品的魅力,大家觉得有意思、很开心,美术馆践行了美育;另一方面,大伙儿发朋友圈,无论对于美术馆还是艺术创作者来说,都是一种软性的传播,美术馆在观众的参与下得到了宣传。市民和游客可以去很多地方打卡,他们为什么选择来武汉美术馆打卡?说明他们对美术馆产生了兴趣。欢迎广大观众继续来武汉美术馆拍照、打卡、发圈。

极目新闻:武汉美术馆汉口馆有一个著名的打卡点,一度成为热点。

陈勇劲:是的,武汉美术馆汉口馆外墙上的小红心打卡点,是两位武汉艺术家的作品,名为《地图》,取材于智能手机地图应用程序上用来标识地址的红点。这件作品创作于2020年,四年间,吸引了全国各地大量游客前来拍照留念‌。

有意思的是,刚开始艺术家在外墙涂画时,有热心市民投诉说破坏了美术馆的墙体,当我们的工作人员耐心解释这是一件艺术作品,使用的是环保涂料,随着年份渐长,慢慢会消失,不会对建筑外墙造成破坏,他们也就理解了。如今,这个“小红心”即将完成它的使命,自然褪色消失,又有市民反映说为什么不刷新!我们再次把艺术家的创作思路跟不理解的观众解释。我想,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作品和观众持续不断地互动,也构成了艺术活动的一部分。不过,我们也不排除做一个调查,对象是热心观众和艺术家,如果大家都有意愿,武汉美术馆可以转换一种方式,重新激活这件作品。

极目新闻:您觉得一个城市的公共艺术与观众最好的关系是怎样的?

陈勇劲:应该是互动的关系。公共艺术一般会放置在大家都能看得见的地方,比如广场、公园、街边。总会有观众和游客好奇,去看作品的名字和艺术家的意图,从而思考它们与自己生活的关系。好的公共艺术,可以对周围的环境起到提升作用。比方说,以前很多人从汉阳琴台大道的武汉美术馆琴台馆经过时,只感受到这是一处很现代的建筑,“武汉的钥匙”大型雕塑落户正门后,很多的市民从这里经过时都知道这里是一座当代美术馆。

极目新闻:为什么有的雕塑成为城市的标识,比如青岛五四广场的标志性雕塑《五月的风》,而有的城市的雕塑,比如巨型关公像会被群众不待见?

陈勇劲:这考验一个地区管理者的审美品位。不同时代背景下,大多数人的审美意识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这是需要引导的。你提到的青岛五四广场《五月的风》,经过这么多年收到的几乎都是正面评价,这说明艺术家在创作之初就有长远的眼光和超前的审美。这样的例子不鲜见,由印度裔英国艺术家安尼施·卡普尔创作的“大豆子”雕塑《云门》,成为芝加哥市最著名的打卡点,吸引世界各地游人到这个城市参观、体验、消费。好的公共艺术作品可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从而助力经济发展。武汉美术馆作为公立公共美术机构,我们也有责任和义务为这个城市引进优秀的公共艺术,并进一步引导市民审美水平的提升。

0 阅读:9
极目新闻

极目新闻

全球眼,中国心,瞭望者,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