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全面修订《上海市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新修订的《条例》于12月31日经上海市人大十六届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自2025年2月1日起施行。
一周前,12月22日,上海港迎来2024年装卸的第5000万个标准集装箱,成为全球首个年吞吐量超5000万标箱的港口,创下全球港口发展史的最高纪录,上海港连续15年吞吐量居全球第一。此次新版《条例》出台,将进一步助力上海“五个中心”建设。
12月31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阎锐在介绍修订《条例》时说,《上海市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条例》最早制定于2016年,此次修订,总结固化工作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制度创新举措,推动航运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转型,为上海建设全球领先的国际航运中心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条例》明确上海要共建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提升高端航运服务水平,建设世界一流港口和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运枢纽,推动构建高效、绿色、畅达的集疏运体系,推动多式联运发展,提升综合运输效率。
在航运基础服务方面,《条例》对上海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船队、提升沿海捎带业务便利度、打造国际一流邮轮运营中心、为“中国洋山港”国际船舶登记提供便利服务、打造航空运输超级承运人等提出了要求。
在高端航运服务方面,《条例》对支持开展航运运价、数据、碳排放权和绿色燃料等交易业务、提升航运金融服务专业化和便利度、推动航运保险和再保险协同发展、提供高质量法律服务等提出了要求。
在航运要素集聚方面,《条例》支持建立以上海市为总部、全球主要航运企业及航运机构参加的国际航运组织,鼓励航运相关企业、机构和组织落户上海。
为积极推动上海在航运发展新赛道上赢得主动权,《条例》明确支持航运领域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促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例如,要求上海推动航运智能化发展,提升航运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建设智慧港口、智慧航道、智慧机场;推动航运绿色化发展,推进航运领域新能源、绿色燃料的示范应用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健全航运碳排放监测管理体系。
上海市交通委副主任张欣表示,职能部门将推动《条例》全面有效实施,提升海空枢纽综合服务水平。海港方面,上海将加快建设小洋山北侧开发、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二期改造、南槽航道治理二期、沪乍杭铁路货线等重点项目。同时,上海将强化水水中转、海铁联运、沿海捎带、国际中转集拼功能,打造长江经济带多式联运中心,提高集疏运网络互联互通水平和运行效率,降低区域综合物流成本。
空港方面,上海将推进浦东机场四期、东方枢纽上海东站等建设项目,建设上海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支持东航立足上海枢纽打造航空运输超级承运人,拓展加密国际客运中远程航线,提升上海枢纽航线网络通达性;拓展长三角经上海枢纽中转的空铁联运产品,拓展长三角异地货站。
张欣说,为营造世界一流航运营商环境,上海将进一步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不断向服务贸易和贸易新业态拓展,建设高能级上海智慧口岸数字底座,同时探索创新“联动接卸”通关模式,复制推广至更多有需求的港口。上海将发挥航运重点机构政策和航运类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职业目录作用,增强服务水平,实施高端航运人才“海聚行动”,优化高校航运类学科专业布局,加快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航运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