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本轮全球化窗口期具备突围条件,从而孕育出下一代全球一流汽车品牌。近日中国与东盟十国领导人宣布实质性结束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为中国汽车品牌走进东南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在中国汽车纷纷进入“大航海”的新时代,既要紧盯欧美这些发达汽车市场的“诗与远方”,也不能忽视“家门口”的市场。近年来,随着汽车电动化浪潮的兴起,中国车企终于找到了探路东南亚的突破口。不过,作为中国汽车出海的“测试服”,东南亚汽车市场并非没有风险与挑战,11月14日-15日,2024第十一届全球华人汽车精英联合年会暨“中国拥抱世界”汽车产业创新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以“亚洲星火逐光世界”为主题,重点探讨车企出海东南亚的实践探索、车企在亚洲的发展前景以及亚洲车企的国际化经验等,为中国汽车走向世界、深耕全球提供洞见与思考。
强国可期,国际化是“必答题”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今年1~10月,我国汽车出口485.5万辆,同比增长23.8%,继续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预计今年中国汽车的出口量将在去年的基础上再增加60万辆。在中国汽车出口规模持续突破的背后,是越来越多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中国品牌车企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中国汽车产业日益强大。
“2000年,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年会第一次有了中国论坛,当时我代表中国团队做了发言,题目叫‘请不要怀疑中国汽车的市场’。时隔二十多年,今天面对这么多海外归来的朋友,我要说的是,‘请相信,我们很快就会建成产业强国’。”忆昔抚今,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感慨万千。他表示,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我们已经走到了世界汽车史上从未有过的辉煌阶段。接下来,我们要对实现汽车强国梦有强烈的信心,坚持创新,向世界最优秀的创新者学习,拥抱更多的高科技公司,尽快扩大朋友圈;坚持ESG,担当社会责任,重视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打造汽车文化;加强行业自律,建立健康、有序、合规合法的竞争秩序;坚定拥抱改革开放,以强大的产业软实力,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真正领先全球。
FISITA终身名誉主席、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认为,无论是从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出发,还是站在更长远的国际化战略角度考虑,走出去都已经成为了中国车企的必答题,而不是选答题。在赵福全看来,“新出海”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企业首先要在心态上拥有长线战略思维,要稳,有足够的耐心、敬畏心;其次要用共赢思维来经营,当好本地化“企业公民”,充分考虑并顾及当地诉求;第三,在商业规则上要遵纪守法,不能无序“抢”蛋糕,而是有序、共同“做新、做大”蛋糕,既要合法合规,又要合情合理。此外,在打法上,以聚焦、借力、深度本土化为关键词,高质量经营,要精耕细作、步步为营,千万不能广种薄收、急功近利,要找准战场、聚焦资源、以点带面,要内外优势互补、短长结合经营,找准并最大化中国优势。
全球汽车精英组织主席汪大总强调,中国汽车产业要加快“⾛出去”的步伐,深化国际化布局,实现从整车出⼝到制造出海、运营出海的完整转型,提升中国汽车品牌在海外的本土化程度和竞争力。他建议,中国车企“走出去”首先要坚持互利共赢的长期主义,打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共赢产业链;其次应实行差异化产品战略,推动插电混动技术产品出海,同时要处理好国内车企之间的竞争关系;再次要积极培养和引进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汽车人才。
探路东南亚,中国车企正当其时
在“大航海”时代,中国车企聚焦欧美的同时,也开始加强重视就在“眼前”的东南亚地区。过去,凭借燃油车时代的积累,日本车企在东南亚汽车市场长期占据垄断性的地位,但汽车电动化大潮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一格局。
首当其冲的是当地政策风向的改变。近年来,东南亚各国政府为了吸引外资和促进产业发展,纷纷出台政策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例如税收减免、土地优惠、融资支持等优惠政策,推动本土建厂。例如,马来西亚计划到2030年将电气化车辆的销量占比提升至15%,到2040年提高到38%,并计划到2025年在全国建成1万个公共充电设施。泰国则计划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出台了“30·30”政策,提出到2030年国内生产的汽车中,将有30%为零排放车(ZEV),并实施了电动汽车税收优惠措施。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秘书长张永伟指出,一方面,当前中国和东盟互为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因此中国电动汽车出海把第一站放在东盟具有良好的双边合作基础,另一方面,东盟本土的汽车市场比较广阔,和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完全一致——加速推进电动化,潜力很大,而且相关国家有望密集出台一些激进的电动化支持政策。此外,过去中国和东盟的合作已经基本形成了良性的合作框架,今年1~7月份,中国向东盟出口的汽车接近2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接近30%,贸易合作格局已经打开。
在日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东南亚分部部长王君利同样看好中国车企的进军东南亚之路。在他看来,中国已经在本轮全球化窗口期具备突围条件,从而孕育出下一代全球一流汽车品牌,再加上近日中国与东盟十国领导人宣布实质性结束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进一步为中国汽车品牌走进东南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凭借更具前景的广阔市场和成本优势,在东南亚建厂成为一件有着巨大盈利空间和更低的试错成本的事情。对于中国车企而言,具备以上优势的东南亚市场有望成为中国车企出海优秀的“测试服”:可以积累本土化经验,为将来在欧洲等建厂成本更高的地方积累经验;学习如何管理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为将来的海外人才管理打下基石,避免走弯路。
抱团出海,中国汽车拥抱世界
对于中国车企而言,东南亚拥有较低的出海试错成本、广阔的市场前景以及与中国文化的相近性,是不折不扣的海外布局优选之地,这里或许就是既能试水国际化,又能稳健盈利的“蓝海”,但不可否认,东南亚地区的风险与挑战同样存在,不容忽视。
劳盛工业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中国区汽车服务销售总监王强提出,亚洲各国市场发展差异较大,目前依旧是燃油车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各国市场准入的法规体系也各不相同。东盟各国在法规实施上的程度不一致,除了首批统一采用19项联合国法规外,还需通过各国特有的法规法律,方可获得该国汽车型式批准证书。他建议中国车企通过提升竞争力、加强本地化运营和人才布局等策略实现持续发展。
FISITA中国大使、全球汽车精英组织常务副主席、亚仕龙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小稚强调,要循序渐进,保持耐心,出海并非一蹴而就。她建议,中国车企应向跨国车企学习,坚持做好的产品,坚持长期主义的理念,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目标市场时,要了解当地市场需求和竞争格局,遵循全球综合成本最低的模式,若是零部件企业出海,跟随客户走是最稳妥的方式。刘小稚指出,本地化生产是车企在海外长期立足的必然选择,海外并购可跨越门槛和限制,实现海外业务的快速发展。此外,出海初期要向海外输入最好的员工,无条件遵守当地法律、法规,找到懂市场的操盘手,采用灵活的竞争模式,以产品实力、技术实力,与客户相互信赖,尝试与竞争对手合作共赢。
鉴于日系品牌在东南亚市场拥有的长期“垄断性”优势,向日系车企“取经”未尝不是中国车企探路东南亚的另一条“捷径”。会上,日本大学商学院终身正教授李克分享了日本车企的管理经验,总结了几点经验与心得:第一,坚持质量至上,提高品牌形象,增强全球市场竞争力;第二,坚持精益管理与成本控制,借鉴精益生产,实现高效低成本扩展;第三,坚持持续改进,建立反馈与改进机制,提高创新速度;第四,坚持团队协作与文化建设,促进跨部门合作,支持智能化、电动化转型;第五,坚持全球化与本地化战略,通过国际市场扩展与本地化实现持续增长。
“汽车强国的建设关键在未来10年,我们应坚持战略定力,坚持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方向,这是行业共识。”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朱明荣表示,汽车产业的全球化一定是从产品出海到产业出海,也就是要技术出海、管理出海。我们不仅要向已经成功的海外企业借鉴经验,也要吸取企业出海失败的教训,做到真正的“中国拥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