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网友成为“算你狠”的“算法”,在运用上终于表现出一点点的善意。最近,某知名外卖平台试行强制休息办法,对于跑单时长累计过长的骑手将采取强制下线。如果骑手跑单累计时长过长,就会触发休息的弹窗提示,如果累计跑单时长超过一定时限会被强制下线,次日才可以继续干活。如果身上有单时被下线,可以正常完成配送,但无法再接新单。
“算法”作为平台经济运转要素,在大数据的支持下,“算出”一套方案,为平台企业的管理提供支撑和帮助。从本质上说,这就是一种工具,本无好坏之分。但是,随着“算法”的精进,以及平台间竞争的需要,“算法”的运用在某些行业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外卖小哥被困在“算法”里面,沦为疲于奔命的“外卖机器”,引发社会广泛热议。
在“算法”的约束下,外卖小哥等劳动者为降低超时率铤而走险,交通违法行为、道路事故频发。而作为消费者一方,也苦算法久矣!这其中,抓取用户数据,计算用户习惯,定向“投喂”信息是“算法”最为拿手的招数。比如读者无意间点开一条信息,马上类似的东西就接踵而至。在“算法”眼里,该用户“喜欢”这一口,于是就投其所好,不遗余力进行推送,令人不胜其烦。最为恶作的还有,利用“算法”给用户“画像”,对熟客尤其是消费力强的客户“定向”抬高价格,搞“大数据杀熟”。
“算法”来到世间,其实也不长。但伴随而来的“坏毛病”,却是不少。应当看到,“算法”并无原罪,它是没有感情、没有温度的逻辑,或者是程序。人们痛恨的,是利用它榨取利益的平台。被滥用的“算法”,成了背锅侠,承受着众人的口诛笔伐。
“算法”冷冰冰,但使用者不应该毫无温度,而要体现出人性化的一面。“算法”本质上人畜无害,但用之必须将公共安全、社会责任纳入考量。一味将“算法”视为竞争壁垒、盈利工具,用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必将得出错误结果,甚至反被其吞噬。举个例子,“算法”就像刀枪,谁使用、怎么用,这是最关键的。用好了,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利器;反之,极有可能成为凶器祸害人间。
是时候给“算法”定定规矩了。最近,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明确将盲目追求利益侵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列为主要整治任务之一,同步细化工作目标、安排、要求和治理清单指引。
有评论指出,专项行动回应网民关切,彰显监管以人为本的导向,直面平台经济发展顽疾。
“算法”无情人有情,人不该被“算法”所困。对于“算法”被误用、滥用,平台必须承担责任,认真吸取教训,做好整改,积极引导“算法”向上向善,为广大消费者、劳动者提供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善意满满的空间,让大家从樊笼里解脱出来,活得轻松一点、安全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