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宇:深耕细作笃前行溯源寻光著史诗|岭南学人

羊城派 2025-01-02 08:41:08

“骑楼的源头不单是华侨,还有经济,华侨经济让骑楼修得起来。”在广东经济学界,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话题往往少不了学者陈鸿宇的声音。

生于广东潮州的陈鸿宇是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曾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巡视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深耕广东区域经济研究和教学40年,研精覃思,见解独到。

“我们的今天,要从昨天找答案。”他历经7年主编完成的约170万字的《潮汕经济史稿》,被视为潮学研究的精品佳作,为世人观察、还原和描述昨天存在过的世界打开一扇窗,一窥潮汕地区繁荣而独特的历史。

扎根南粤大地与时代同频

1951年8月,陈鸿宇出生于广东潮州。受家庭氛围的影响,他从小就爱好读书,接触到包括政治、哲学等各种书籍。

当年,陈鸿宇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下南洋的华侨。回到家乡,他的曾祖父开办私塾,后来将周边几个小村落的私塾合并成一所公立小学,担任校长教书育人。他的父亲也涉猎广泛,藏有传统中医经典、西方知识等各类书籍,他跟着父亲培养起了读书兴趣。

成长到20世纪80年代,原本在工厂工作的陈鸿宇考上了广东省委党校政治经济学专业。他自觉基础差,便使出一身韧劲努力学习,最终以优异成绩完成研究生学业,并留校任教。

在跟着老教授们跑乡镇、下基层、访企业的过程中,陈鸿宇敏锐地发现县域经济研究缺少理论支持,便扎根到了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中。

经过近10年的积淀,陈鸿宇的第一本学术专著《区域经济学新论》于1998年出版。他将目光投向广东区域差距和梯度发展研究,走遍南粤深入基层调研,围绕广东省的区域协调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热点难点问题,撰写了大量有质量、有深度的调研报告。直到现在,他持续推出的研究成果还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贡献着力量。

“在实践中推进理论研究,在理论研究中检验实践、参与实践的变革,由此上升为新的理论。”陈鸿宇深知,只有不断探索、学习,才能看到真正的自己。“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海是一切高度的起点……要把论文写在海上,写在沿海经济上,写在大湾区和粤东粤西粤北上。”他说。

七年磨一剑书写潮学史诗

紧扣时代命题,走进田野又回到书桌。一直以来,陈鸿宇不断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创见迭出。作为潮汕人的他,从潮汕出发,心系潮汕,发挥所长带头完成了《潮汕经济史稿》编撰工作。

潮汕经济是中国东南沿海较早与国内外市场发生紧密经济联系的地域经济体之一,其发展演化过程集合了近现代中国沿海经济的结构变迁、制度变革以及与周边经济圈的多层互动关系。长期以来,国内关于潮学(潮汕学、潮州学)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潮汕经济发展历史的系统性著述极少。

2016年,陈鸿宇受聘为《潮汕经济史稿》主编,随即建立了由汕头、潮州、揭阳以及广州、上海、北京等地专家学者组成的22人写作团队。但当时大多数作者缺乏经济史研究经历,且文献资料不充分,编撰工作面临不小的挑战。

陈鸿宇表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漂洋过海去闯出一番天地”是潮汕文化基因,实际上这不是天生的。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离不开经济推动,潮人、潮货、潮文化,这三个要素分别形成循环圈,解释了潮汕历史现象和其中相互交织的作用。

作为《潮汕经济史稿》的主编,陈鸿宇费尽心血构思、整理提炼、归纳升华、审定稿件,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的梳理分析潮汕经济的发展走向,从区域经济史研究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推进理论创新提供丰厚滋养。

陈鸿宇说,编撰《潮汕经济史稿》7年间,他经常出现在潮汕各处,或查阅史料,或进行田野调查。常住广州的他,一年中有半年在潮汕。

《潮汕经济史稿》于2023年12月发布,全书三册约170万字,是一部以史稿的形式体例编纂的区域经济史专著,重点揭示潮汕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与运行机理,填补了广东区域经济史研究的诸多空白。全书坚持史论合一,守正创新中尽得学术本真之趣。

如今,已年过七旬的陈鸿宇依然活跃在学术舞台上。回顾他的经济学之路,这位岭南学人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对学术研究的探索和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从未停歇。

学人寄语

喜欢、存疑、深究、联想。——给有志于岭南文化传播的青年朋友

文、图|记者朱嘉乐

0 阅读:2
羊城派

羊城派

广东羊城晚报新闻客户端羊城派内容以及资讯的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