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本文有严重剧透
依旧是东南亚的烈日灼心与暴雨倾盆,依旧是强情节的不停反转与震撼画面的应接不暇,依旧是对世道人心的审视凝望与极致拷问,2024年12月28日,曾两夺贺岁档票房冠军的“误杀”系列三度回归,无疑为低迷的电影市场燃起冬日里的一把火。
《误杀3》全阵容海报
成为壹同制作签约导演后,导演甘剑宇上手的第一部作品就是执导电影《误杀3》,这既是压力也是挑战——联想此前,他的大银幕处女作《铤而走险》便是由业界以善拍犯罪类型片闻名的曹保平导演担任监制,甘剑宇作为类型片导演的进阶之路,并不令人觉得太过意外。此番,他希望同监制陈思诚、系列主演肖央一道,力求在犯罪烈度、视听场面、人性表达等层面深度开掘,带给观众更新鲜的体验。
甘剑宇
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谈到《误杀3》中如此密集的反转,如何做到既出人意表又顺理成章时,甘剑宇说:如果把片名拆字,“杀”无疑带有浓烈的犯罪色彩,而“误”要怎么去理解?“在我看来,这绝不仅仅是失误,不小心过失杀人那么简单,而是要在‘误导’层面做足文章,你看电影中角色之间是在误导对手,在叙事上同时也在误导观众,可以说,误导就是此类电影在叙事层面的核心手段。”
“如果说‘杀’是整篇文章的‘破题’,‘误’就是‘题眼’。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类型电影中达成统一,有了统一性,再怎么去玩翻转,它就有了天然的合理性,在接受度上面也会占很大的天然优势。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我们这次才敢于把反转玩到极致。”甘剑宇说。
[对话]
“追寻真相的故事”
澎湃新闻:能否先介绍下一直以来担任“误杀”系列电影监制的陈思诚导演此次为何会选择你来执导《误杀3》?
甘剑宇:我们都知道误杀IP是陈思诚导演作为系列电影的监制所创立的,之前两部电影也是选择业内年轻新锐的导演来执导。至于思诚导演这次为何要我来执导《误杀3》,坦白讲,我也不知道他的选择逻辑。我只能是揣测说,他向我抛出绣球之前可能看过我之前的导演作品,觉得我在整体的类型影片创作上有自己的思考和积累,在制作层面也能够去完成影片的拍摄。
监制陈思诚和导演甘剑宇(戴口罩者)在片场
澎湃新闻:你的大银幕处女作《铤而走险》的监制是曹保平导演,《误杀3》的监制是陈思诚导演,可以说他们在近些年来国内的罪案片拓展上都有相当的贡献,同他们合作你有哪些收获?
甘剑宇:大家可能会觉得我运气不错,但在我而言,这些都是踏踏实实学习的过程。这两位导演的风格各有千秋,一位是更偏向现实主义的极致,一位是在更类型化的方向上开疆拓土,所以我从他们身上能学习到的东西也不太一样。包括在制作层面上面,他们也有各自的习惯和方式,这些对于我这样的年轻导演而言是太宝贵的学习机会。
其实我同思诚导演认识的过程特别简单,有段时间我在做其他片子的后期工作,一天下午,朋友说思诚导演在楼上,要不要上去打个招呼?就约在他的办公室喝茶聊天。我们聊生活、聊工作、聊爱好、聊电影和书籍,也谈了各自对于类型片的认知。他也问我未来想拍什么样的电影,我也做了分享。
那次会面于我而言算是认识一个业内的前辈吧,思诚导演也对我说希望未来有机会能合作,当时觉得这可能就是客套话。之后突然有一天,他给我发来《误杀3》合作邀约,我当然明白这一系列电影的分量,认真看完剧本后,我也做了一个阐述同思诚导演讨论。
《误杀3》剧照
澎湃新闻:你是怎么同陈思诚阐述的?《误杀3》选择做原创的故事,是什么让你们决定在这一知名商业IP上做出这一重大调整?
甘剑宇:《误杀3》的故事是全新的,但这不是我决定的,拿到剧本一看就是如此。其实“误杀”系列的核心在于其类型化的表现形式,电影对人性、情感的讨论,以及对于紧张对抗感的表现力。这些都是新作中需要继续保持的,我觉得就像是一个老字号在当代的新玩法,保留老字号优势的基础上,同时一定要有新的尝试,这样才会满足观众逐渐升级的期待。
大家在观看影片时会发现,这次的故事不再是单纯围绕一个维护家庭的父亲展开,而是涉及全球人口贩卖的议题。在整个人物关系上,几乎所有人都具备双重身份。从系列的延续性上看,虽然还是一个父亲为了营救女儿而孤身犯险的主线情节,但看完电影就会明白,我们这次要讲的是关于真相,以及追寻真相的故事。因为当时剧本的框架已经基本搭好了,可看性已经非常充足了,我同思诚导演阐述的重点是在如何影像实现上,怎么能让观众投入到故事中去,包括片中人物的色彩和特质如何与当下观众的认知更相配,所以我们又从细节上反复推演了每个人物的线索。
甘剑宇(左)片场照
澎湃新闻:《误杀3》的署名编剧中,李鹏参与了前两部电影的剧本创作,他这次为《误杀3》的故事有何具体的贡献?武皮皮曾是《涉过愤怒的海》的编剧,她对故事的烈度,或者说痛感与撕裂感上有何助力?
甘剑宇:他们两位的贡献都很大。具体的创作过程其实分为几个阶段,大家先是分开去创作,然后各自提出自己的方案,坐下来比对哪一种可能性更好。当一场戏的方向确定后,我们再在原来的基础上去细化细节,所以整个过程是既有分又有合。
电影创作是一个团队行为,不能将其归结于任何一个人,这是大家拧在一起集思广益的结晶。在我加入这个团队前,他们就已经工作了挺长一段时间,我加入进来后,大家天天都泡在郎园园区(陈思诚创建的熠熠和光影视制作基地所在地),每天开会讨论剧本,又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这个过程中,思诚导演作为监制一直在把定整个故事的创作方向,他的目标非常清晰。
更加复杂的“父亲”形象
肖央饰演郑炳睿
澎湃新闻:肖央在“误杀”系列中一直饰演父亲的角色,同前两部不同的是,郑炳睿并不是纯然的良善之辈,他有痛苦而不堪回首的前史,也有埋藏在心底的罪恶,可以说不管是文本层面还是演员表演的丰富度上都有大的提升。我注意到你将郑炳睿形容为一个“道行不够的修行者”,能否展开谈谈?
甘剑宇:开始跟肖老师聊的时候,我们也是在找这个人物要怎么样去概括,郑炳睿肯定比前两部中的“父亲”形象还要复杂,达成共识后就是奔着这个方向去创作。我是觉得,片中场景的设置其实是这个人物内心世界很好的一个外化。
我们在泰国堪景的时候,就注意到了那座烂尾没有修建完的寺庙,而郑炳睿看似是个成功人士,但自己的犯罪前史让他备受折磨,为求心安,他也想通过沐佛建一座“佛堂”,安顿自己的内心。但这个“佛堂”也烂尾了,或者说是四处漏风,被复仇者们通过那些缝隙钻进来,这反而激活了他内心动物性的、最利己的一面。
肖老师的演技给了我非常强大的信心。记得在拍郑炳睿看到自己的女儿被人砍掉一根手指那场戏时,他完全沉浸到那种失心疯的状态里,真的是涕泗横流,浑然忘我。电影中给他的情景都比较极致,可以说这个人物一直是被摁在地上摩擦,在这种极致情景的处理上,肖老师非常棒的一点在于,同时也能保证给到摄像机镜头前的那份真实感。这个分寸特别难拿捏,就是既有情感的爆发,也有接地气儿的真实。
佟丽娅饰演李慧萍
澎湃新闻:佟丽娅和刘雅瑟此次的表演也令人印象深刻,如果各用一个字来形容她们的特质,如果从角色特质上讲,前者是“藏”,后者则是“狠”。先谈谈佟丽娅饰演的李慧萍,她在片尾揭开了最大的一处反转。
甘剑宇:没错,她们两位这次的戏剧任务是不大一样的。李慧萍的角色,她必须在前后呈现出很大反差感,前面她是比较柔弱的,到了后面又要凌厉起来,一白、一黑的着装反差也是这种反差转变的外化。而在真实演绎的过程中,当演员和人物开始越走越近,你会发现“灰”的部分开始出现,这特别有趣。
另外,佟丽娅在演绎这个人物的时候,一直要兜住一个“底”——她是带着目的接近郑炳睿父女,我们讨论很多的是在她同郑炳睿的关系上,最后决定还是不要越过那道情感的边界,让观众看完电影后,更多还是聚焦在她作为孩子母亲的身份上。
刘雅瑟饰演雅音
澎湃新闻:刘雅瑟饰演的雅音,同她之前在大银幕上的形象也有不少反差,谈谈她此次表演的动人之处。
甘剑宇:雅音和李慧萍某种意义上就像是“复仇天使”的两面,后者是要“藏”到最后的,而前者是一开始就要跳出来、“显”出来。
其实现在观众的阅片量都不少,他们太聪明了,看这样的电影的过程也是在不停地猜想人物真实身份的过程,我们做所有的设计也是在提前预判观众所有的预判,怎么去同大家的观影习惯和经验做对抗,然后给到大家一些新的东西。雅音的“显”,也是在为其他的复仇者们做掩护,她越是强悍,越能晚一点让观众猜到整个复仇者群像的面目。谜底肯定是要留到最后的,也只有留到最后才能给观众最大的冲击力。
刘雅瑟这次在表演上很突出的一点是,她非常准确地抓住了人物内心疼痛的根由,表演上非常扎实。她对角色的理解很透彻,雅音虽然登场是绑匪,但她本身是可怜善良的母亲,是在扮演绑匪,故意凶狠。其实她同“复仇小队”中的那些父母都是一样的,促使他们同郑炳睿包括他背后的恶势力对抗的动力都是丧子(女)之痛,这个痛是痛彻骨髓的。只有把这份痛,也就是他们做这件事的动机很好地传达给观众,才能让大家相信他们遭遇到这样的不公后,想要去探寻真相并让施害者得到惩罚的手段,起码在人同此心、情同此理的层面上是合理的。
甘剑宇为刘雅瑟说戏
澎湃新闻:《误杀》中的山羊、《误杀2》中的萤火虫都富有象征意义,为什么在《误杀3》中会选用章鱼元素,你怎么解读它同角色关系间的意义?
甘剑宇:这个问题,我看很多观众在走出影院后也在网上提出来了。章鱼极其聪明,是无脊椎动物中最聪明的物种。它有9个大脑,其中主脑位于头部,另外8个分布在8条触手上,同时它还有两套记忆系统,1套长记忆系统、1套短记忆系统,这同郑炳睿就很像,他也在系统性地编造自己的前史,甚至有时候也骗过了自己。
再者,拟态章鱼还是自然界的顶级伪装高手,是个绝对的“好演员”,它可以模仿海洋中很多生物的形态,并且根据周边环境让自己做出相应的变化——片中所有的人物其实也像章鱼一样,在真实身份之外都有表演性,或者有一层伪装。
章鱼还是特别极致的父母,它们通常一生只能繁殖一次,雄性章鱼在完成交配后,往往会在一两天内死亡,可以说它们是通过牺牲自己的方式来繁衍、保护族群后代。这和片中组成“复仇小队”的父母们在面对自己孩子的惨案时,甘愿放下一切也是相似的。包括片尾我们也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郑炳睿在面对女儿要被人打黑枪时,他也奋不顾身地挡了过去。挡没挡住这一枪?电影并没有交代,但这个行为毕竟发生了。
剧照
“杀”是“破题”,“误”是“题眼”
澎湃新闻:一提到“误杀”系列电影,可以说最大的特色便是不停地反转。如何在反转套路上不令人感到审美疲劳,同时也能让观众在跟随情节反转的同时,既感到出人意表又觉得顺理成章?
甘剑宇:《误杀3》的反转密度特别大,几乎所有的人物都在反转,这是同我们希望这部电影能更烧脑的创作初心相印的。作为导演,我最在意的是这么多的反转跟叙事之间,以及跟人物之间的吻合度。这本来就是个找真相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真相就是人物的真相,当观众把郑炳睿的身份挖掘出来,那么整个真相也就自然随着人物事件浮出水面了。
可以说在电影进程到一半的时候,观众已经可以确认郑炳睿这个人物的灰度,但他究竟有多“黑”,大家还无从知晓,包括他也在不停地编造记忆,表示自己是一直是在被动地作恶。突然当观众发现他也有主动的选择,尤其是在那场造成那么多孩子身亡的惨案中,引爆炸弹的按钮正是他亲手按下去的,然后再去审视他在此前拯救自己女儿的行动中可以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就会觉得更加合理。包括那么多“复仇者”,他们在剧情发展中间或出现的节点,直到最后以群像的面貌集体出现,也才会让人觉得合理。
“误杀”系列电影为什么要反转?在我看来,片名“误杀”就是最好的犯罪悬疑类电影的代名词。当你把这两个字拆开来看。“杀”无疑带有浓烈的犯罪色彩,“杀”也是这一系列电影核心的犯罪元素,对于“杀”一连三部电影中也有匪夷所思的展示。“误”怎么去理解?我认为这绝不仅仅是失误,不小心过失杀人那么简单,而是要在“误导”层面做足文章。你看电影中角色之间是在误导对手,在叙事上同时也在误导观众,可以说,误导就是此类电影在叙事层面的核心手段。
如果说“杀”是整篇文章的“破题”,“误”就是“题眼”。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类型电影中达成统一,有了统一性,再怎么去玩翻转,它就有了天然的合理性,接受度上面也会占很大的天然优势。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我们这次才敢于把反转玩到极致,每个人物都在反转,没有一个落下,挨着个至少都来了一遍。
《误杀3》剧照
澎湃新闻:关于你的导演生涯,我有几个感兴趣的节点想请教。首先是学生时代,你看完《肖申克的救赎》后失眠了,谈谈这部好莱坞电影对你的冲击。
甘剑宇:《肖申克的救赎》里面呈现的精神力量、角色力量包括在叙事层面上也是有反转的。这部电影我小时候看过很多遍,第一次看的时候当然是被打得七荤八素,原来经典电影是这样的有力量,或者说电影还能产生这么大的后劲。近些年,我比较喜欢西班牙导演奥里奥尔·保罗的悬疑三部曲,《女尸谜案》《看不见的客人》《海市蜃楼》,直到2021年的《无罪之最》。
坦白讲,当我也成为导演后,再去看电影不仅会从纯观众的角度去观赏,这里面也会带有更多的思考。比如,这个赛道上出现了哪些类型上的新作?我要去研究、剖析,同一个桥段别人是怎么处理的,拿到我手里还能再怎么变出花样?当然了,看电影的乐趣或者说感动是永远都在的。比如最近上映的影片里,我蛮喜欢《破·地狱》,被打中十环还缓了两天。看的时候整个影院里就我一个人,哭得稀里哗啦。
澎湃新闻:你的研究生时代是在中国香港演艺学院度过,其间有很多机会可以观摩香港导演的工作状态,借此也了解了香港电影工业化的制作流程,谈谈让你受益的方面?
甘剑宇:中国香港电影人的创作方式特别灵活,同时也很专业,拍电影非常有效率。不少香港导演可能还没拿到完整的剧本,就敢开拍,也不会超期,拿出的作品也不失水准。
其实当导演,在片场就是要有不停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误杀3》的制作难度非常大,片场有小孩,也有很多动作、爆破场面。比如有场码头戏,当时原定是三天的拍摄计划,因为天气原因,必须一个白天加一个晚上就要拍完。作为导演必须能在保证拍摄质量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灵活地修改拍摄方案。
甘剑宇在片场安慰小演员
澎湃新闻:《误杀》系列的前两部作品都取得了过十亿的票房,也是当年贺岁档的票房冠军,最后请你谈下对《误杀3》的票房预期?
甘剑宇:对我而言,《误杀3》能被大家看到就很好了,现在的市场环境,更需要我们理智、冷静地面对。拍系列片的优势就在于它拥有前作的观众基础,还有就是喜欢犯罪悬疑类型片的影迷,这是这部电影的核心观影人群,再有就是尽可能地吸引电影大盘观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