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灵丘县:“西路丝弦”进基层文化惠民暖民心

室外温度跌至冰点以下,但山西省灵丘县罗罗腔剧团排练厅里却气氛热烈。

全情投入的罗罗腔演员们你方唱罢我登场,手、眼、身、法、步的每个细节都蕴含着角色的精神风采。音响师、道具师各司其职,为排练保驾护航。台前幕后密切配合,为来年的惠民送戏下乡做好充足准备。

灵丘罗罗腔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省稀有剧种之一,深受晋东北以及与灵丘毗邻地区戏迷的喜欢,被誉为“西路丝弦”。

优质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加大公共文化事业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相关工作不断取得显著进展和成效。

但在一些地区,群众还是觉得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不够“解渴”,需要各级公共文化资源进一步下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

近年来,灵丘县通过实施“送戏下乡”文化惠民工程,将罗罗腔这一稀有剧种推向更广阔的农村舞台,不仅弘扬了传统文化,还为乡村振兴和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灵丘罗罗腔剧团与传习中心负责人王新才告诉《民生周刊》记者,送戏下乡的舞台覆盖全县城乡,不仅限于村庄广场和文化礼堂,还延伸到景区、学校等地,确保让更多角落都能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

“每次看到剧团来村里演出,乡亲们都特别高兴,戏台前围满了人。”

灵丘县含水村71岁村民李成才感慨道,免费送戏下乡,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更让老人们在家门口过足了戏瘾,找回了从前听戏的记忆。

以“边、远、山、贫”乡村为重点,送戏下乡惠及全县3万多名基层群众

罗罗腔,形成于明末清初,兴盛于清乾隆年间,清末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罗罗腔在灵丘民间再次兴起,深受山西、内蒙古、河北等地百姓喜爱。

罗罗腔原是一人在前台演唱,众人在后台帮腔,和之以“吆吆罗罗”之声,故称“罗罗腔”。

含水村村干部陈焕从小就听罗罗腔,平时在家里还不时哼唱几句。他回忆,这两年的“五一”,罗罗腔剧团都会到村里演出,台上锣鼓铿锵、戏韵悠扬,演员们轮番登台表演,动听的唱腔和精彩传神的表演赢得了村民们的叫好声。

今年5月1日,20岁的剧团实习生杨佳丽第一次登上乡村舞台。

“因为剧团唱的都是村民们喜欢的曲目,所以往往是戏还没开,台下就坐满了村民,一直到散戏。”

“演到感人的时候,村民们就会热情鼓掌,经久不停,有些村民还会跟着台上的演员一起流泪、难过或哈哈大笑。”杨佳丽说。

近年来,灵丘县一直将“免费送戏下乡”列为全县民生实事重点项目,灵丘文化和旅游局研究制定了《灵丘县“免费送戏下乡进村”惠民工程实施方案》,并完善了送戏下乡工作机制、送戏下乡演出工作流程等,从工作目标、基本原则、时间安排、保障措施等方面对文化惠民工作任务进行细化。

2024年,灵丘罗罗腔剧团共下乡演出287场。

从1996年开始学唱罗罗腔的剧团团长王新才,每次送戏下乡活动几乎都会跟完全程。

他说,具体演出村庄由各乡镇推荐,县文旅局核定。每年下乡任务定下来后,剧团都会制定详细方案,明确任务分工。

剧团已经在全县11个乡镇21个村庄开展演出,以“边、远、山、贫”乡村为重点,送戏下乡活动惠及3万多名全县基层群众。

“剧团下乡送戏有的时候一走就是一个月,大家吃住在村里,年轻的娃娃一开始都想家哩!”王新才感慨道,“但在舞台上,看到村民们眼中都是期待和喜悦,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进乡村、进校园、进景区,让罗罗腔焕发新面貌

成立于1960年的灵丘罗罗腔剧团,是目前全国仅存的罗罗腔专业剧团,享有“天下独一团”之称。

“目前全国会唱罗罗腔的演员,都集中在灵丘罗罗腔剧团,共60多人。”王新才说,2006年5月20日,作为山西省38个稀有剧种之一,经国务院批准,灵丘罗罗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然而,随着更多现代娱乐方式的兴起,罗罗腔变得鲜为人知,甚至面临失传。

如何让罗罗腔被更多人熟知并喜爱?

“去景区,那里外地人多。”王新才说。灵丘县最为知名的景区是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和战场遗址,每年免费送戏下乡的季节也是旅游旺季,游客纷至沓来。“这给罗罗腔带来更好的传播机遇。”

作为移民搬迁村的含水村,自2018年搬迁后,由于毗邻平型关大捷景区,已成为集红色教育、民俗旅游等于一体的移民搬迁旅游景点,也是外地游客前往平型关景区的重要途经地。

“五一”假期,罗罗腔剧团特意将免费送戏下乡的演出点安排在含水村。这样,过往游客既可以感受美丽乡村风光,品尝当地特色农产品和风味小吃,又能观赏罗罗腔剧团的演出。

“作为一名戏曲爱好者,我很开心能在这里欣赏到如此高水准的演出,希望多举办这样的活动,让游客们也能过足戏瘾。”剧团演出结束后,北京游客林德全特意和演员们合了影。

如今,免费送戏下乡不仅是一场文化活动,更成为灵丘县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文旅产业的重要抓手。灵丘县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罗罗腔演出已成为灵丘文旅产业的重要名片,带动了餐饮、住宿、手工艺品销售等相关产业发展,增加了村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含水村村民刘英在村里经营一家饭馆,“每次村里有罗罗腔演出,我们的生意都特别好,收入比平时翻几番”。

原文刊载于2024年第26期、12月23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郭鹏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