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月2日电(记者李博)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30.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2%,连续四年稳定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收获290个优良天,是有监测记录以来优良天数最多的一年……新年伊始,北京交出一份优异的“蓝天”答卷。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近八成
过去一年,北京深化“一微克”行动,大力推动治污减排,空气质量保持改善趋势。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沈秀娥介绍,2024年,北京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年均浓度分别为54、24、3微克/立方米,均多年稳定达标,其中PM10和NO2年均浓度分别同比下降11.5%、7.7%,SO2浓度继续保持在极低的个位数水平。与2013年相比,2024年四项主要污染物PM2.5、PM10、NO2、SO2浓度分别下降65.9%、50.0%、57.1%、88.7%。
过去的一年,北京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近八成,同比增加了19天。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仅有2天。与2013年相比,2024年北京优良天数增加了114天,相当于好天多了近4个月,为历年最多。重污染天由58天减少到2天,降幅达96.6%,为历年最少。
与“北京蓝”关系最为密切的指标是PM2.5,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展示的一张PM2.5级别日历图,记录了从2013年到2024年北京市每日PM2.5级别情况。从图上可直观看出,代表不同PM2.5级别的色系呈现出从“五颜六色”到“绿意盎然”的变化趋势,客观反映了北京市空气质量改善的历程。
2024年,北京PM2.5浓度达到优良级别天数达345天,占比94.3%。PM2.5浓度连续不间断保持优良水平的天数超过半年,而在2013年仅为13天,“北京蓝”逐步成为常态。
新增绿色企业190余家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谢金开介绍,为全力推进空气质量改善,2024年北京市创新搭建“含绿量”指标体系,引导各行业、各领域创绿创优,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通过车械新能源化,推进结构创绿。北京市采取政策引导,多措并举推动车辆新能源化,新能源车保有量快速增加,新增机动车中新能源比率连续六个月超过五成。机械新能源化率提高了8.5个百分点,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通过企业提级创优,推进工程创绿。北京市制定企业和项目的绿色绩效评价指南,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一厂一策”深度治理、重污染绩效提级。全市新增绿色企业191家,目前全市累计已有600余家企业实现绿色企业创建。
“绿色企业创建目的在于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鼓励和支持企业进一步实施污染物排放深度治理,主动提升精细化管控水平,从而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污染源管理处处长刘炜表示,含绿量的提升助力企业绿色发展转型,同时激发了企业绿色发展新动能。“我们将发挥绿色金融引领推动作用,对于企业更高标准的提升改造工程给予支持,支持企业绿色发展创建。”
通过推广全密闭施工,推进管理创绿。北京打造扬尘治理标准化工地,全市绿牌工地数量大幅增加,占比提高了37.2个百分点。创新推广应用基坑气膜全密闭施工技术,截至目前已在全市完成11个基坑气膜全密闭示范使用,既减少了大气污染物排放、降低了对周边居民影响,也节约了施工成本,实现了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多赢。
道路尘负荷均值迎近三年最大降幅
空气质量季节性特征明显,春季扬尘易发时节,北京统筹扬尘治理,全市洁净度差的道路数量持续下降,降幅达81.5%。各类工地出入口道路尘负荷均同比下降,全年道路尘负荷均值同比下降12%,为近三年最大降幅,城市洁净度大幅提升。春季夏季,北京深入开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VOCs环境浓度降低12%,有效助力PM2.5和O3协同改善。
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秋冬季空气污染仍有发生。在区域联防联控基础上,北京坚持“日常降本底、污染削峰值”,积极应对污染过程。“削峰”作用明显,污染时长、污染峰值、污染级别较预测明显下降。
“经过持续治理,北京市空气质量改善成效显著。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空气质量改善成效还不稳固,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仍处于高位、远超环境容量。一旦遇到秋冬季逆温等不利气象条件,容易导致污染物累积、转化,造成区域性污染过程的出现。”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书肖表示,空气质量改善仍然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
“为应对气象条件波动的不确定性,需要发挥人努力的作用。这既需要北京市自身进一步深挖减排潜力,加强对移动源、扬尘源、工业源等本地污染排放源的治理,也需要在区域上继续深化联防联控,协同应对污染过程。”王书肖说,“只有通过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不断巩固空气质量改善成果,让北京的蓝天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