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张聪
通讯员孙妮
2025年的江城冬夜,因吕思清的琴音闯入了春的勃勃生机——
1月3日晚,曾经在东湖之畔送出《四季》的著名小提琴家吕思清登陆琴台,为冬夜到访的听众献上了维瓦尔第的《四季》,这首协奏曲开篇那段被大众称为《春》的第一乐章,听得全场心旷神怡。
《四季》不是这场音乐会的终点。
音乐会下半场,吕思清和美杰新青年乐团一起,将青年作曲家文子洋创作的《中国四季》轻盈献上。据悉,这是《中国四季》首轮巡演的第二站,与维瓦尔第的《四季》不同,融入了江南民歌、京韵大鼓等中国音乐元素,期待在“世界音乐的‘四季’中染上一片水墨之彩”的《中国四季》,让听众感受到了“杨柳醉春烟”的温柔,什刹海初夏的惬意,自古逢秋悲寂寥的伤秋之感,还有热热闹闹的冬日农历新年……
创造了二十四节气的中国
理应有一套与“四季”有关的曲子
四季,是艺术史上的永恒主题。
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酷爱古典音乐的夏小姐提到,除了维瓦尔第配以十四行诗的“四季”小提琴协奏曲,她还喜欢柴可夫斯基描绘十二个月生活场景与季节性格的《四季》钢琴套曲。
而在音乐史上,海顿基于叙事长诗而作的清唱剧《四季》、皮亚佐拉充满阿根廷风情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探戈组曲等,都是至今仍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四季”回响。
但这些音乐的回响里,缺了中国的声音。
“创作《中国四季》的想法由来已久。”3日,琴台音乐厅,《中国四季》委约创作方、美杰音乐负责人刘益生在演出前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四季”是人类用音乐的方式去关照自身和自然的关系,但作为创造了二十四节气、对自然认识非常深刻的中国人而言,在音乐领域里表现“四季”却是一个“缺口”,“很多很多年了,我跟着吕老师一起在世界各地巡演,看他演出各种各样的‘四季’,我们就非常期待——什么时候会有一部我们中国的‘四季’呢?”
音符像泉水一样包裹中国符号
于是它记录着特有的中国气质
2024年,创作《中国四季》的任务被刘益生交给了出生于1998年的作曲家文子洋。作为近年来获关注的青年作曲者,文子洋希望用《中国四季》记录下中国人对四季的理解,“要记录下特有的中国气质”,同时,他的个人感受、独特经历,也被放入了作品之中。
“大家可以在曲子里听到很多中国元素,比如‘春’的章节里会有类似南方民歌的婉约调子,‘夏’里的京韵大鼓元素,是我对什刹海的儿时记忆,还有春节欢庆时分的中国锣鼓,它是冬天,但也是我们中国人喜气洋洋的春(节)的肇始。”接受采访时文子洋说。
在他看来,《中国四季》对比维瓦尔第的《四季》更应该像是一个21世纪的音乐作品,“很多当代的音乐技巧都藏在曲子里,我希望用一种很粗糙的声音去描绘夏天的炎热,还有一个乐章,吕老师从头到尾都会用拨弦的技术去演奏,我希望音符像泉水一样包裹着中国符号,表现我们多元的生活。”
他还特别提到,《中国四季》一定是更贴合中国人情感的,比如冬季的最后篇章其实是“万物复苏”,秋天的最后一章是“悲秋”的寂寥,“我的四季是从中国农历出发而创作的,所以很多浪漫是只属于中国人的。”
《梁祝》可以走向世界
《中国四季》也是再好不过的尝试
用西洋乐器表达中国情感,这正是吕思清所擅长的,毕竟,他的名字未来也将永远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联系在一起。
“中国的青年作曲家写了《中国四季》,用中国的声音去表达中国人的情感,我觉得这是一种再好不过的尝试了。”音乐会演出前,在后台接受极目新闻采访的吕思清说,他也强调,“中国的”并不是乐迷所想象的传统式表达,“比如说可能会有一些江南的旋律,但是似乎又不是那么熟悉,需要用心去体味,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创新。”
他提到自己很喜欢《中国四季》中《春》的第二乐章“春半,杨柳醉春烟”,“虽然是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旋律,但是里面包含着很多和声、配器的变化。”他还形容《秋》的第一乐章“爽节,秋天的圆舞曲”有一种“轻松又慵懒”的感觉,第三乐章“晚秋,悲歌”,则以情感表达取胜。
作为已经把《梁祝》带到了世界各地的小提琴家,吕思清会期待《中国四季》有一天也能惊艳到国外听众吗?
他提到,一首作品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生命力”,“我们现在能够听到的所有经典,都是因为有着非常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能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的演奏家手中永远焕发新生命力的气质,才能走到现在。”即便《梁祝》已经走向了世界,但在吕思清看来,需要有更多新的作品,将中国人的情感和思想带给全世界,“我觉得每踏出尝试的一步,都很重要。”
2023年3月,樱花即将开放的时节,吕思清于东湖之畔奏响《四季》的片段让许多武汉观众激动不已,今后或许有带着《中国四季》登陆户外演出的可能吗?他笑:“当然!最早的音乐也是诞生于大自然之中嘛!”
(图片由琴台音乐厅官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