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1月4日,大皖新闻记者从合肥市蜀山区召开的2025"两会"上获悉,预计蜀山区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0亿元左右,稳居赛迪百强区中部地区第2、全国第14位,蝉联全省民营经济考核一类县区榜首,连续5年入选全省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区。预计全年民生支出42.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0%。蜀山区还大力提质扩容就业圈,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新增城镇就业2.86万人。
工业投资增速居全市首位
在科技创新方面,蜀山区高水平建设"科大硅谷"蜀山园,新增载体面积36万平方米,入驻院士团队9支,签约全球合伙人12家,新招引科创项目154个,高新技术企业同比增长20%。蜀山区坚持产业兴区,招引50亿元以上项目1个、10亿元以上项目7个、省外亿元以上项目25个,澳洲氢能总部等标志性外资项目落地开工,20余个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投产,工业投资增速居全市首位。
中国科大科技园、科学岛科创走廊项目征迁加快推进,环境经济产业园、人工智能大厦等项目基本建成,硅谷大厦、科里科气科创驿站等载体高效运营,新增省、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加强科技项目引入,招引企业170家,转化设立企业120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7家、创新型中小企业86家。
在营商环境方面,出台优化营商环境举措30条,设立营商环境体验官,推深"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推进线下办事"只进一门"、线上办事"一网通办"、企业诉求"一线应答",办理涉企诉求3149个、满意率99.8%,连续4年获评全市营商环境考核优秀。
招引品牌首店80余家
2024年,蜀山区消费拉动力有效提升。开展促消费活动14场,发放消费券5800万元,直接拉动销售额近22亿元。招引品牌首店80余家,新粮仓、合肥万象城、合肥体育中心入选"皖美消费新场景",银泰in77正式开业,比亚迪合肥迪空间顺利动工,天鹅湖、三里庵等重点商圈更加繁华。
加大海外市场开拓力度,积极引导外贸企业参加国际性展会,完善区级海关AEO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推荐入选"省出口品牌"8个、"省跨境电商企业10强"5家、"省海外仓企业20强"6家,均居全省第一。预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7.7亿美元,同比增长5%。
2024年,蜀山区预计规上服务业营收同比增长11%。提质发展楼宇经济,亿元楼宇增至18座,入选中国楼宇经济发展指数标杆城区30强,天鹅湖商务区获评全国"最具潜力商务区"。
战新产业蓬勃发展。做大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推进市厅共建"中国环境谷",集聚环境领域重点企业400余家,成为四城区首个突破500亿元规模的战新产业集群。做优软件信息与人工智能产业,金蝶软件华东交付中心等一批项目签约落户,安徽智能软件园三期、模数科技港等专业园区加快建设,全省首家低碳AI智算中心上线运行。
新增停车泊位3413个
2024年,蜀山区着力提升城乡规建治水平,统筹推进片区综合开发和乡村全面振兴。城市功能品质稳步提升。
提速建设运河新城,合肥市委党校、合肥八中新校区投入使用,蜀山工人文化宫、西区睦邻中心正式开工。加快开发高铁新城,新合肥西站即将建成,片区路网框架全面拉开。西园路等10条道路顺利完工,红四方等10个地块成功上市,3个城中村完成拆迁,18个老旧小区环境整治有序推进,绿轴公园等重点区域流动摊点规范管理。
加力破解停车难问题,新增停车泊位3413个。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2.32万亩农田环境整治项目基本完工,9.9万亩农田收获农作物近4万吨。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老乡农场开工建设,岭秀良仓项目竣工验收。马岗村精品示范村建设稳步推进,20个和美乡村项目加快实施,着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实现全覆盖。
推深做实河长制、林长制,全面提速雨污分流整治,饮用水水源地和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100%。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厨余垃圾分出率位居四城区首位。紧盯能耗"双控",有序开展降碳减排工作,加快打造全市首个碳汇林示范点,蜀山经开区获批省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
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5所
2024年,蜀山区高质量办好50项民生实事,高标准办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6个。办结12345热线等各类民生诉求近18万件,满意率达99%。
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5所,增加学位1.1万余个,招考、引进教师424名,科学副校长、法治副校长、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全覆盖。深化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启用公共卫生服务大楼,建成6家省级优质医养结合示范中心。
新建全民健身点34个、口袋游园2个,新增提升绿地面积45万平方米。大力推进"书香蜀山"建设,升级公共文化空间3处,组织"送戏进万村"等惠民活动800余场次,庐州玉雕等5个项目入选第八批市级非遗保护名录。
文旅融合深入推进,"‘信易+非遗’解锁文旅信用新场景"获评全国优秀信用案例,合肥之源等景点改造升级,将军岭横竖街等项目加快建设。完善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机制,成立全市首个孤独症专项基金,发放城区低保等各类救助保障金6000余万元,落实资助参保政策,困难群众生活持续改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质效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