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敦煌就带这本书,沉浸式游览莫高窟!你的研学必备,游学向导!

有没有这样一座宝藏——既有中原的伏羲、女娲、雷神、电母等神怪,又有西域的太阳神、月神、飞天等神灵;既有穿汉服的长者,又有印度风貌的国王;既有中式的飞檐和阙楼,又有西式的圆券和拱门?用国学大师季羡林的话回答就是: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

《走!去敦煌探窟》这本书就是这座历史文化宝藏的藏宝图。常沙娜为此作序推荐:愿《走!去敦煌探窟》这位向导,带更多人走进洞窟,走近敦煌。

★常沙娜(敦煌守护神常书鸿之女,敦煌艺术和工艺美术设计研究专家)倾情作序

★巫鸿、刘曙光、荣新江、杭侃名家学者联袂推荐

360°沉浸式游览体验——

研学必备,游学向导,面面俱到呈现莫高窟

随便翻开书里的任何一页,就如同打开了任意门,踏入了敦煌莫高窟的世界。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空间导览方式,打造360度的沉浸式游览体验。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教授巫鸿说:“如何用空间作为观察和叙事角度,从空间去讲莫高窟的故事?我们可以进行这样一个想象的旅行。”

书中不仅串联10个历史时期,带我们纵览敦煌极简史;同时精选莫高窟4大经典洞窟,360度、全方位、沉浸式、近距离地展示敦煌的壁画雕塑、历史文化、神灵精怪,就是要给你跨越历史长河的穿梭感,穿墙透壁进入洞窟的玄幻感,纸上游学,感知每一铺壁画和每一尊雕塑的艺术之美,探索丝绸之路上的历史之谜。

近距离才有真实感——

放大壁画和雕塑细节,深入讲述敦煌历史文化

放大是一种本能。敦煌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历史之久、洞窟之密,壁画之多,更在于那些隐藏在壁画和雕塑中的微妙细节。《走!去敦煌探窟》深知这一点,将壁画和雕塑的细节进行放大处理,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不仅是放大的图像,更是蕴藏在其中的历史文化。

飞天穿楼的画面中,

竟是具象化的“不鼓自鸣”。

形象逼真的袈裟泥塑里,

藏着“曹衣出水”的秘笈。

窟顶四披的神灵中,

再现上古神话中雷神打鼓的画面。

手舞足蹈的伎乐飞天,

拿着的是流传千年的民族乐器

“箜篌”和“琵琶”。

讲故事代替讲知识——

既是绝美艺术画册,也是8种敦煌百科通识课

不同于传统枯燥的说教式知识灌输,这本书像导游一般,以讲故事的方式,从画面的整体到局部,把敦煌历史变迁、衣食住行、文学艺术贯穿其中,讲述敦煌在不同朝代的兴衰变迁,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足迹的人物和事件,中原与西域的交流衍生的传奇与神话,东西方的艺术如何在丝绸之路碰撞出新的火花。

1.敦煌里的历史课: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经过,竟可以在敦煌壁画上看到。

2.敦煌里的故事课:分镜讲解九色鹿传奇的每一个镜头,重新认识善良与险恶。

3.敦煌里的文学课:天花乱坠和口吐莲花的由来都画在了经变画上。

4.敦煌里的服饰课:如今流行的翻领大衣,原来一开始是少数民族的服饰。

5.敦煌里的建筑课:覆斗顶原来是洞穴与木屋结合的艺术。

6.敦煌里的神话课:伏羲、女娲、飞廉、乌获、饕餮、羽人等神怪齐齐现身,犹如绘本《山海经》。

7.敦煌里的艺术课:经变画是怎么来的?一幅画里竟能同时运用仰视、平视、俯视?

8.敦煌里的色彩课:认识时尚的潘通色和经典的中国传统色。

玩游戏带来互动性——

对比展示局部细节,火眼金睛找不同

怕你不读书,更怕你只读书!除了读书,游戏也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方法!书中设计了精彩的互动游戏,引导我们在相似的画面中寻找细微的差别,像是一场有趣的寻宝之旅,不仅考验观察力,更让人在游戏的过程中对敦煌壁画的细节有更深刻的印象,打破了传统的单向阅读模式,阅读者成为敦煌探索之旅的参与者。

两佛对坐千年,你发现他们有什么不同吗?

看似相同的说法图,从面相到服饰到宝座,都千差万别。

如何辨认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看看他们的宝冠就知道!

思维导图和精美折页——

梳理敦煌千年脉络,半小时回顾极简敦煌史

为了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敦煌历史文化的复杂脉络,随书附赠敦煌极简史思维导图和秒看敦煌的折页。精美折页背面是经典的《九色鹿的故事》完整壁画,可以二次利用装裱在家中或者裁切做成桌面屏风。思维导图将跨越千年的敦煌历史、艺术、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元素巧妙连接在一起,宏观展示了敦煌文化的整体架构。

经典长卷壁画《九色鹿的故事》完整版

(左右滑动图片)

秒看敦煌极简史(左右滑动图片)

前言

永远的敦煌

当我翻开这本书,仿佛又回到了那片令我魂牵梦绕的土地——永远的敦煌。

我与敦煌的缘分,自幼年便已结下。1937年,我跟随父亲常书鸿,从生活优越的法国回到祖国,起因是父亲在塞纳河边的旧书摊上无意间翻到了一套六本的《敦煌石窟图录》。那是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的书,其中的壁画和塑像的照片令父亲大为震惊。正是因为这套书,父亲下决心要离开巴黎,回国寻访敦煌石窟。

我永远不会忘记初到敦煌时吃的第一顿饭——一碗白水煮面条,调料只有盐和醋。当时的我还天真地问父亲怎么没有肉或蔬菜。那里物质匮乏、环境恶劣,常年受到沙尘和大风的侵扰,但敦煌,却以另一种方式滋养着我。父亲总是兴致勃勃地带我和母亲去莫高窟。冰冻的大泉河西岸,凿在长长的崖壁上、蜂房般密密麻麻的洞窟规模浩大,因为风沙侵蚀、年久失修显得破败不堪,像穿了一件破破烂烂的衣裳。然而,走进洞窟,眼前竟是一座座流光溢彩的殿堂。父亲讲故事吸引我和母亲,告诉我们这里为什么是彩塑不是石雕,介绍各个不同时期的壁画故事……父亲最常对我说的是:“沙娜,不要忘记你是敦煌人。”

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儿时跟随父亲探窟的感觉又回来了—在洞口射进的阳光的照耀下,里面有那么多从未见过的壁画、彩塑,铺天盖地,绚丽缤纷。在一个个明明暗暗的洞窟里走进走出,就像游走在变幻莫测的梦境里,冥冥之中指引着我追随父亲的脚步,将毕生心血献予敦煌,让更多人看见敦煌、了解敦煌。愿《走!去敦煌探窟》这位向导,带更多人走进洞窟,走近敦煌。

常沙娜

永远的“敦煌少女”

敦煌艺术和工艺美术设计研究专家

《走!去敦煌探窟》

END

报送:科技信息处

特别声明

0 阅读:3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平台由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并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