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国将领中,郭化若被称为“儒将”,这是因为在战争年代长期从事军事教育研究工作。可很多人不知道,1929年从苏联回国后,他是从参谋被提拔起来,担任纵队参谋长、一方面军参谋处长、代理参谋长。

如果不是所谓“托派”的帽子,他或许一直会从事军事领域工作。
自1931年离开前线后,他被安排干军事教育工作,一直到抗战胜利。本来要被派往东北工作,因因此病而耽搁,后调任华东战场,担任二级军区副司令。
因6纵需要加强纪律领导,而且俘虏兵多,派他担任纵队副司令负责作战训练、部队纪律工作。这是华野总部给6纵派2位副司令的原因之一。
1948年,从纵队副司令改为4纵政委,又晋升为9兵团政委。
1949年,随着9兵团解放上海,他担任上海淞沪警备区司令兼政委,上海防空司令部司令兼政委。身兼5职,忙得不可开交。他说自己那段时间每天都在午夜以后才睡觉。

1955年,华东军区改为南京军区和济南军区后,郭化若被调任南京军区副司令,主管训练工作。从副职分工来说,能负责军队作战、训练工作的副职一般都排名靠前。当时,军区副司令只有郭化若、叶飞。叶飞担任福建省第一书记,工作重心在地方,他是除司令、政委之外最有话语权的副司令。
可在1959年,军区副参谋长王德被要求调离,转业地方。作为副司令的他为其说话,希望将他继续留在部队工作,可没有被采纳。
副参谋长给司令、政委写大字报,说了他们自身的不足。在很多人看来意见可提,方式方法不对,不尊重领导等。在副参谋长的回忆录里,也曾与郭化若在工作上关系融洽,反而多次与司令争执、顶撞等。
也就从1959年以后,郭化若不再负责训练工作,分管进行调整,干起编写军史等工作。虽然职务不变,可分量不同以往。此后的6年里,抓《新四军军史》《华东军区、三野战史》等。他还对自己在抗日战争时期注译的《孙子兵法》进行研究,将其译成白话文。
1965年随着四清的深入,有人拿着他写的文章中“格格不入”大做文章,对他进行批判,被隔离审查。甚至还让他离开南京休养,但不能离开军区辖区,去了安徽省军区第二干休所,行动上受到很大限制,就是去济南看牙,没有得到批准。

他的一生经历不少坎坷。在土地革命初期从一方面军代理参谋长调离,又因“托派”,党籍都没了。8年里受到很多白眼,曾经委屈说谈恋爱得知自己不是党员,都没有下文了。因为大家都喜欢跟表现积极的人在一起。工作上,别人参加党组织会议,他只能尴尬离开去一边。
从1938年问题得到平反后,到1959年之间工作还算是顺利。可此后,工作已经越来越远离核心。从1965年到1973年的几年里,处于无工作状态。1973年以后,才他的要求下,才给安排军科院副院长,考虑身体差,年龄大的缘故,干起编写军史工作,到1985年真正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