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境定格社会开新——清代贵州
清代是贵州历史上剧烈变革的时期。政治上,调整了贵州省域,开展“改土归流”,设置“新疆六厅”。经济上,引入新品,疏浚商道,近现代工业萌芽,贵州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上,多族共融,人文蔚起,英才辈出。晚清社会风云激荡,贵州儿女行不甘后,纷纷投身救亡图存的浪潮。大汉贵州军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封建帝制在贵州的终结,开启了社会新篇章。
改土归流、开辟“新疆”等举措强化了中央集权,打破了贵州局部地区封闭的状况,促进了各民族的友好往来,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乾嘉年间的《八十二种苗图并说》描绘了各民族和睦同心、共同发展的景象,绚烂的少数民族服饰大多延续着当时的样式,成为今日多彩贵州的靓丽色彩。
复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促就了贵州少数民族风格各异的服饰文化。清代“百苗图”增进了外界对贵州的认知,也成为探索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源流的重要画卷。随着历史发展,不同支系少数民族服饰也在演变,以其鲜明的色彩、精巧的技艺、多样的款式与独特的风貌著称于世,成为多彩贵州一张亮眼的名片。
如果说银饰是苗族女性的代表标志,那么服饰则代表着苗家人独特的艺术作品。
苗族服饰图案是件随着苗族服装服饰发展起来的装饰艺术,至今仍应用于日常的服饰和生活用品之中,且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结合的特点。
松桃苗族先民在迁徙过程中,用刺绣和织锦的方式,将山川河流、飞禽走兽等自然景物绣于衣物之上,以此铭记自己的迁徙历程。
松桃苗族服饰的图案纹样丰富多彩,大致可分为几何纹样、动物纹样和植物纹样三大类:几何纹样简洁明快,象征着苗族先民跋山涉水的艰辛历程;动物纹样则栩栩如生,龙、凤、鸟、鱼、牛、蛙、蝶、狮等形象跃然衣上;植物纹样则以花、草、桃、石榴等当地常见植物为主。
图中的松桃苗族银饰盛装,上装为圆领右衽大襟衣,衣襟、衣摆、衣袖均镶饰刺绣花边,主要有贴布绣、平绣、钉线绣等工艺。上衣外披刺绣银云肩,下身着裤,裤口饰刺绣花边。
清嘉庆后,松桃厅苗族群众剪发,改穿汉装,只保留了带银项圈的习惯。到清末民初,男子已基本改装,女装也由裙装改为了裤装,而改装前,下身为色织布绣饰凤凰、牡丹等纹样的绣花裙。
制图:王珺璐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
开馆时间:2月3日起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正常开放,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点:
贵州省博物馆1、2、3楼3个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