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的两国之都:新郑郑韩故城|访古

经济观察报 2025-01-06 08:08:21

经济观察网文博时空/文翟德芳/文离开开封,我回头向西南,来到郑州以南的新郑市。按我原来的规划路线,是先到新郑,之后再去开封,但听从张玉石兄的建议,改为先去开封,再来新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下一站要去的舞阳贾湖,就在新郑的正南,可以少绕一点路。

到新郑,是为了看这里的郑韩故城遗址。这个遗址很多人并不很了解,其实是个很重要的古代都城遗址,举世闻名的青铜器莲鹤方壶就出土在这里。郑韩故城的历史颇为久远。西周幽王时期,遭受犬戎之乱,西周衰落,平王元年(前770)将国都东迁至洛阳,史称东周。封地本在陕西的郑国,也随着周王室东迁,在洛阳之东灭虢国、郐国,在此建都,为区别旧郑,取名新郑。前375年,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灭郑,迁都至新郑。直到前230年秦灭韩,郑韩两国先后在此建都达539年之久。500多年的历史积淀当然很是厚重,我在这里就对其作些介绍。

与郑韩古城有关的史事

关于郑国和韩国,大家可能对韩国了解得多一些,其实郑国在春秋时期是十分活跃的国家,一部《左传》,有相当多的篇幅是讲郑国的。周幽王时,身为周王室司徒的郑桓公,看到西周行将灭亡,就在太史伯的建议下,借护送平王东迁之机,将整个封国迁移到东虢和郐之间,其后的郑武公和郑庄公相继为周平王卿士。在春秋初年的历史上,郑国甚为活跃。

郑庄公广开疆土,先伐卫,又与齐结盟伐翼、伐宋、侵陈,以小霸自居,激起周平王的不满。前719年,周平王驾崩,桓王即位,起用虢公忌父,取代郑庄公在朝之职。庄公不满,导致周郑关系恶化,最后闹到周王室与郑国交换人质,周王子狐与郑公子忽分别作为人质互相交换。这就是历史上说的“周郑交质”,标志周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已经荡然无存。

此后郑庄公派人割取温地的麦子,又取成周之禾,周郑关系进一步恶化。前707年(桓王十三年),周桓王免去庄公在周朝廷中的司徒之职,又率领诸侯联军讨伐郑国,被郑国的祝聃射中肩膀,史称“射王中肩”。周天子被诸侯国的将领射伤,也是前所未有的。

郑韩故城出土的春秋时期象牙车踵

前630年九月,晋、秦围郑,郑文公派大夫烛之武晚间从城墙上吊下去,到秦军营中见秦穆公,施离间计,令秦军退兵。三年后,秦穆公派军攻打郑国,到了滑国,遇上郑国商人弦高和奚施。弦高诈称奉郑君之命、用12头牛犒劳秦军,奚施则回国报告郑君。秦军知道郑国已有准备,只好回军。烛之武和弦高智退秦军成为千古佳话,烛之武劝说秦穆公“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把它当作您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就可以随时款待他们”中的“东道主”,后来成为接待或宴客主人的代名词。

郑韩故城出土的青铜铺首衔环

郑国的人物,不仅有名相子产不毁乡校,治国有方,使得郑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还有列子淡泊名利,写出《列子》这一含义深刻、妙趣横生的不朽著作。孔子的经历也同郑国有些关系。当年,孔子在郑国与弟子走散,子贡到处找寻有人对他说,东门边有个人,“累累若丧家之狗”,大概是你要找的人。后来子贡把这话告诉孔子。孔子听了,欣然说:“然哉!然哉!”

子产像

郑国的音乐新鲜活泼、热情奔放,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很有特点,在当时被称为“郑声”。不过也由于这样的特色,郑国的音乐被称为“淫声”,反倒留下了恶名。

郑韩故城出土的战国时期米字方格纹灰陶方砖

郑韩故城中许多有意思的故事后来演变为成语,比如多行不义必自毙、背后一箭、朝秦暮楚、买椟还珠、郑人买履等。

郑韩故城的发现和发掘

郑韩故城的发现出于偶然。1923年8月,新郑退职军官李锐的家中打井,8月25日傍晚,挖到地下10米多深的时候,意外挖到了4件青铜器。李锐把其中3件卖给古董商人,同时命人昼夜不停,继续下挖。驻兵郑州的北洋陆军第14师师长靳存青认为钟鼎重器应归国有,要求李锐将所获交公,李锐答应了。靳便将前期出土的70多件铜鼎、铜鬲等物品运往郑州保存,并派官兵监护现场。

到10月5日,挖掘到的青铜器、碎铜片、陶器和贝币已有1500多件,莲鹤方壶就在这批器物之中,它们被统一命名为“新郑彝器”。因为该村中唯有李家是二层楼房,所以被称为李家楼,所发掘的古墓也就被称为“李家楼大墓”。后来,1966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派员到李家楼清理当年现场,认定该墓应是郑国一男性贵族大墓,所以又称它为“郑公大墓”。

莲鹤方壶

1927年7月,在河南省政府主席冯玉祥的倡议下,省政府在原古物保存所的基础上,组建河南博物馆,正是这批文物,奠定了河南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基础。所谓“先有郑公大墓,后有河南博物馆”就是说明此事。而当年李家楼出土的青铜器,如今被河南博物院、台北历史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深圳博物馆分藏,一对莲鹤方壶则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河南博物院。

郑韩故城出土的战国时期镂孔螭龙纹铜带钩

1961年,郑韩故城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60年代,通过钻探普查,初步了解郑韩故城内的文化分布情况,发现了郑韩两国的宫殿宗庙基址、铸铁遗址、战国冷藏室遗址及多处夯土台基等,为郑韩故城的文物保护与发掘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后在70~90年代,先后发掘了故城内的宫殿遗址、墓葬、手工作坊遗址、窖藏坑、车马坑等,出土大批珍贵文物。

郑韩故城出土的战国时期四山纹铜镜

郑韩故城出土的陶井圈

进入21世纪后,考古工作者对郑韩故城北城门、南城墙、三号车马坑、双楼、天利等遗址和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他的主动性和抢救性的发掘包括战国时期韩国的大型官营制陶作坊、春秋战国时期冯庄私营制陶作坊、春秋战国时期的城门和瓮城、胡庄韩王陵等,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陶器、玉器、建筑材料等,对了解和研究春秋战国时期郑韩两国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社会经济状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郑韩故城出土的龙耳虎足方壶

郑韩故城出土的战国时期银牛饰

郑韩故城的布局和重要发现

郑韩故城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城关附近的双洎河(古洧水)与黄水河(古溱水)交汇处,两河呈东西环绕之势从故城两侧缓缓流过,既保证都城用水,又便于交通,同时也是自然防御屏障。也因二水的缘故,故城平面呈不规则三角形,俗称“四十五里牛角城”。

修建于战国时期的隔城墙,将故城分为东西两城:西城为宫城,主要为政治中心,宫殿区和贵族府邸多在西城,这里有梳妆台等大型宫殿台基遗址;东城面积较大,属郭城,是当时的经济中心,分布着郑国贵族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居住区、宗教礼仪性祭祀区等。研究表明,该城规模与秦都咸阳、楚国郢都相当。春秋战国时期,新郑居于列国中心地区,控扼四方,通达八衢,兼容列国先进文化,为中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最大的商业都会之一。

郑韩故城出土的陶质排水管

郑韩故城的城垣均是用土夯筑而成,城墙高一般为10米左右,最高可达16米、城墙基宽40~60米,顶宽2.5米,是世界同期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垣之一,现在保留在地面上的城墙仍绵延20多公里。城墙下部为郑国城基,上部为韩国增高加宽部分,当年,郑韩两国处于中原中心地带,西有秦、晋,北有燕、赵,东有齐、鲁,南有陈、楚,群雄环伺,出于防卫目的,城墙修得又高又大。

祭祀坑埋藏情况

郑韩故城内有不少十分重要的发现。20世纪90年代在金城路、城市信用社和中行遗址发现的时代接近、性质相同的三处祭祀遗址,有青铜礼乐器坑28座、出土郑国公室青铜礼乐器470件。中行遗址一次性出土206件编钟,同出土的还有7套已腐朽的木质钟架,实为20世纪中国音乐史上的空前发现。这些音乐文物的出土,对于研究春秋时期的编悬制度,郑国编钟的演奏方法、用钟性质、调音技术,以及编钟与郑声之间的关系、郑声的成就与影响等,都是十分难得的资料。

郑韩故城祭祀坑出土的蟠龙纹钮钟(20件)和夔龙纹镈钟(4件)

郑韩故城祭祀坑出土的铜鼎

2017年,郑国3号车马坑初步发掘完毕,清理出4辆马车、90匹陪葬马匹,是郑韩故城内发掘出土的最大车马坑。这座车马坑位于郑韩故城东城内的郑国贵族墓地里,是春秋晚期郑国国君墓的专用车马陪葬坑。其中的1号车体量巨大,车长2.56米、宽1.66米,车舆顶部有防雨防晒设施,装饰奢华,车篷上有彩席遗痕,车舆顶部周边装饰着管状铜器、骨器。发掘显示,1号车和2号车南北并排,且陪葬马匹均呈侧卧式摆放,马骨上不见马具,证实了文献中关于郑国陪葬车实行“拆车葬”,即先把马杀死、并排放到车马坑底部,再把完整的车辆拆开、将零部件放在马匹尸体之上的记载是真实的。

3号车马坑的拆车葬

对郑韩故城内发现并发掘的一处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的大型制陶遗址的研究,表明这里很可能是韩国官方制陶遗址,其规模和完好程度十分罕见。出土遗物表明,郑、韩两国的手工业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郑国的青铜铸造和韩国的冶铁,在当时都是处于领先地位,比如莲鹤方壶这样的精美器物就是产生于郑国。

郑韩故城出土的成对蟠龙纹铜方壶

郑韩故城出土的战国时期带钩铸范

郑韩故城还曾出土一件无字碑。此碑为灰色沙岩制成,全长3.25米、宽0.45米、厚0.25米,整体呈圭形,上半身两边有耳,下半部中间有一穿孔,正反两面上部磨光。此碑在郑韩故城宫殿区内发现的,形制极为特别,有人称其为碑,但其功能和命名还有待深入探讨。

图片|翟德芳

排版|黄思琦

设计|尹莉莎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