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
1月3日,宝安举行“暖流行动”工作部署现场会暨“薪火就业服务驿站”示范点启用仪式,并同步在各街道10个薪火就业服务驿站及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就业服务培训活动,旨在更好推动流动党员、新就业群体适应人工智能科技变革、拓宽就业渠道、提升职业技能,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市公共就业服务中心、市人才产业园公司相关领导,宝安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龙兴出席活动。
会议对宝安凝聚服务流动党员及新就业群体“暖流行动”、“15分钟就业服务圈”有关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固戍社区党委,以及流动党员和新就业群体服务联合会代表作了表态发言。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市委组织部“暖流行动”有关工作部署,宝安围绕进一步理顺和加强对凝聚服务流动党员及新就业群体“暖流行动”的组织领导,探索打造凝聚服务流动党员及新就业群体“三四四”工作模式,即建立完善“1+10+N”区、街道、社区凝聚服务流动党员及新就业群体三级组织体系,建立“新心相通”工作联系机制、“新意速办”诉求办理机制、“党群联新”协同服务机制、流动党员“成建制”双向共管机制等四项工作机制,重点开展“新有所向”“技有所长”“困有所帮”“各有所获”四大工作举措,推动流动党员及新就业群体积极融入城市社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层治理格局。
根据全区“暖流行动”工作部署,宝安将在今年1月底前完成流动党员及新就业群体信息大摸排,并在2月底前建立社区(商圈、园区)流动党员及新就业群体服务联合会,在3月完成社区流动党员及新就业群体服务联合会示范点建设,并将“暖流行动”服务项目长期开展下去,推动各类服务项目有序供给流动党员及新就业群体。
■新闻延伸
“三四四”工作模式
一、完善“1+10+N”三级组织体系
即在区委基层治理领导小组下设1个区“暖流行动”专项小组“抓统筹”,在10个街道建立街道“暖流行动”专项小组“抓组织”,在社区(园区、商圈)创新组建N个流动党员及新就业群体服务联合会“抓覆盖”,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同、齐抓共管的凝聚服务流动党员和新就业群体工作新格局。
二、建立四项工作机制
即建立“新心相通”工作联系机制,社区、工联会、平台企业站(网)点负责人组建“三人小组”,开展“每月一聚”,强化社区与流动党员及新就业群体的沟通联系。建立“新意速办”诉求办理机制,线下依托各平台企业站(网)点收集诉求,线上通过“共享文档”及时记录并反馈办理情况,定期研究共性问题,及时解决流动党员及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问题。建立“党群联新”协同服务机制,强化党群共建、服务协同,推动“服务进站”,将各类服务资源有序有力有效下沉,送入新就业群体站(网)点。建立流动党员“成建制”双向共管机制,加强与流出地党组织的紧密联系,推动信息共享、教育共促、党员共管、服务共融、工作共抓。
三、重点实施四大工作举措
即强化思想引领和关爱凝聚,做到“新有所向”,健全流动党员“成建制”双向共管机制,强化党群组织全覆盖,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宝安新服务”服务项目清单。优化职业发展和技能培训,实现“技有所长”,打造1家区级和10家街道级“薪火就业服务驿站”,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开展“AI薪火夜课堂”系列培训、打造“宝就业·AI就业超市”平台、实施“逐梦计划”“圆梦计划”,满足新就业群体的学历提升、职业发展及创业需求。聚焦解决急难愁盼,做到“困有所帮”,建设“宝i暖流”友好空间,共建“暖新食惠”,推广“权益+心理”保障服务。拓宽参与城市治理路径,做到“各有所获”,组建“宝安骑手网格员”队伍、实施“乡音调解化纠纷”行动、开展“5分钟社会救援圈”大培训,推动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开展宝安“十佳”新就业群体评选,提升广大新就业群体的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
宝安“15分钟就业服务圈”
根据人口、产业、就业用工需求等情况,宝安在全区范围内打造1家区级和10家街道级高质量的“薪火就业服务驿站”,围绕“135”模式开展工作——“1”即设置1台AI就业魔方智慧舱,“3”即设置咨询服务、信息发布、招聘洽谈三个区域,“5”即提供就业需求调研、就业岗位筹集、就业供需匹配、就业能力提升、就业援助帮扶五大基础服务。依托各级党群服务阵地打造薪火就业服务点,开展就业信息发布、就业技能培训及就业政策宣传等工作,最终在全区范围内形成“1+10+N”就业服务阵地体系布局,构建宝安家门口的“15分钟就业服务圈”。
宝安薪火就业服务驿站“五大功能”
一、就业需求摸清
对辖区内的求职者进行深入的就业需求调查,定期对就业需求数据进行更新和分析。
二、就业岗位筹集
积极挖掘辖区内新业态就业创业机会,为求职者搭建高效的岗位匹配平台。
三、就业供需匹配
利用AI技术和大数据,对求职者的就业需求和企业的用工需求进行智能匹配,并建立求职者和企业的信息库。
四、就业能力提升
帮助新就业群体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开展职业性格测评和职业规划服务。
五、就业援助帮扶
建立就业困难人员信息库,进行精准帮扶。对无法通过市场化渠道实现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通过公益性岗位进行兜底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