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760万公顷农村宅基地闲置,入市交易还需多重观念更新  1月4日,在“2025

岁已暮聊社会 2025-01-06 11:29:17

近760万公顷农村宅基地闲置,入市交易还需多重观念更新  1月4日,在“2025年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年会”上,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宅基地市场化流转有助于大幅提升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进而可以挖掘农村消费增长的潜力。这一观点引发热议。 连平提到,目前农村宅基地废弃空置的面积近760万公顷。假设每年进入流动市场的闲置宅基地面积释放2%,相当于释放约15亿平方米。参考当前全国土地市场供应结构,综合土地拍卖价格和城乡土地折价保守测算,每年宅基地转换的市场价值可达到甚至超过1.3万亿元。 如何看待这组数据? 1 应该看到的是,这760亿公顷宅基地中,很多都已经没有价值了。 国家发改委在《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第一次提到 “收缩型城市”,明确要求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有研究团队在对2865个县市(区)中涉及到行政区划变动的样本进行分析后发现,中国26.71%的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37.16%的县市(区)发生不同程度的收缩。其中,东北地区的收缩较为严重。此外,全市和市辖区人口同时减少的城市有20多个,较多分布于湖北、四川、安徽和黑龙江四省。这些城市在收缩,城市周边的农村,自然会收缩得更加厉害。很多村都彻底荒废了,这些农村的宅基地,几乎没有居住价值,所以,也谈不上资产化。 但即便如此,还有大量的宅基地是有价值的,其使用权进入市场交易,可以为农民带来巨大的收入。 资料图 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46倍,较2015年缩小了0.27倍,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明显存在。这当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缺乏财产性收入。中国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占其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较低,仅为2.5%,其绝对额占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十分之一。 宅基可以交易,才能真正成为财产。宅基地以及在其之上建造的房屋,都可以成为资产,可以交易并用作抵押获得融资。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会快速增长,其投资和消费能力将大幅提升,有助于促进消费加快增长。 现实是,根据《土地管理法》,宅基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而非个人所有。宅基地可以流转,但只能在本村之内。所以,宅基地几乎没有财产性质。比如一线城市的城郊,很多价值千万、数千万的别墅区之外,就有很多村民建的房子,即便实际价值巨大,但却几乎无法进入市场交易,进而造成近几年“小产权房”问题争议不断。 这个领域的相关改革一直在进行。 2 就近几年而言,去年4月,绍兴市、象山县、龙港市、德清县、义乌市、江山市等地,进行了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在此项改革中,村民自愿退出全部或部分宅基地资格权的,由村里统一回购,再经街道委托农村土地整备公司,通过公开竞拍等市场配置方式,调剂给县域内符合条件的农民,直接获得宅基地建房、转让、抵押、继承等各项权能。媒体报道,来自外村的31户村民,以每平方米3.29万元的均价,竞得义乌市五一村3500平方米宅基地资格权。 五一村村民何有银家里四口人,总计有120平方米宅基地资格权,选择占地80平方米排屋、68平方米高层安置房后,将剩余的25平方米宅基地拿去竞标,获得70多万元收入。 2018年,丽水的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中,在保障宅基地和农房的“所有权”和“资格权”基础上,对“使用权”流转进行了试点与创新。允许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抵押,“允许个人和社会工商资本通过签订宅基地及房屋流转协议,将流转取得的宅基地及房屋使用权用于民宿、农家乐等经营(期限不得超过20年)”。

很多人觉得城市的高层住宅像鸽子笼,总想拥有一栋自己的房子,有天有地。2024年4月,丽水发文允许私人竞拍土地,建设单幢低层住宅。具体来说,可以一个人,也可以联合多个人一起参加土拍,上不设限。拿了地以后,你可以打造独栋别墅,也可以打造私家园林,还可以联合兄弟姐妹,亲戚朋友,直接盖一座大园林。如果是非沿街地块,你还能盖高度不大于2米的围墙,把整座园林围起来。 这些改革的逻辑,都指向了农民宅基地的入市交易,但改革始终有阻碍,是源于几个观念上的误区。 3 很多人认为,农民失地之后,无论是资产化,还是补偿金,虽然能得到一大笔钱,但都只是可数的“死钱”,农民会拿去创业、赌博,总之大手大脚,很容易把这笔钱花掉。农民种田虽然收益不高,但相对稳定,能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也是农民的基本生活资料。失去土地后,就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农民缺乏专业技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处于劣势,生活就会陷于困难,最后可能会影响社会稳定。于是,就得到一个结论: 农民的耕地不能动,农民的宅基地更不能动。 这是一个中国社会中长久流传的恐惧。但这是错误的、无中生有的恐惧。 首先,它贬低了农民的自我发展的能力。不懂珍惜、胡乱花钱的人,肯定是有的。但大多数农民,都是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生活的,认为他们拿到一笔钱就胡乱花,是一种歧视。 其次,这是一个来自于农业社会的恐慌。现代工业社会,保障不源于土地,首先,是来自社会中的工作机会;其次,源于社会福利制度。城市居民从来没有自己的土地,也可能因为拆迁拿到一笔钱,难道他们都成了社会不稳定因素了吗? 所以,对“失地农民”的恐惧是没有必要的。 还有一个担忧是,现在房地产市场并不好,如果宅基地纷纷入市,形成大规模的土地供应,会不会对房地产市场形成负面的冲击? 这个问题的解决,仍然与对土地资源的认知有关。 有这样的提问: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像美国人、日本人那样,住上有天有地的小别墅。这里面有经济发展水平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政策上在限制对土地的消耗。 资料图 一直以来,对住房、城市建设,都采取的是限制性政策。比如,在一些城市,9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就被认为是非普通。非普通的含义,就是过大了,过度了,过度地消耗了土地资源。 其实,土地资源是经济发展的要素,也是消费的要素。一个小房子,能够买的东西总是有限的,买多了放不下。有了更大的居住面积,特别是带花园的小别墅,家庭的消费会大幅度增加,取暖、家电甚至各种摆设,需求都会大幅度增加。所以,只要更新对于居住土地的观念,将之视为一个消费因素,那么,就可以大幅度改变中国人对居住的认知,进而产生巨大的居住土地需求,以此消化土地的增量供应。 但破除这些观念误区之后,农民宅基地自由流动,还有一个公平性的考量。正如收缩性地区的宅基地不值钱,是因为城市收缩,值钱的宅基地是因为城市发展。但农民实际是坐享土地升值,并没有为升值付出,突然获得几百万的收益,其中的公平性,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当然,不可回避的是,城市居民也同样因此受益。这个公平性问题,需要更深层次的土地改革来解决。

0 阅读:23
岁已暮聊社会

岁已暮聊社会

让我们来分享精彩有趣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