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驰援,吉大二院ECMO救治团队迎难而上为4岁男童重新点亮生命之光……

重症医学科(ICU)被称为“离死亡最近的地方”,却也是“离曙光最近的地方”。每一天都在上演着不同的故事,有的温馨感人,有的惊心动魄。

2024年岁末之际,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展开了一场跨越千里的“生死营救”,在尹永杰主任、田加坤副主任统筹安排下,千里驰援成功实施儿童ECMO救治任务,为这名4岁男孩的生命按下了“重启键”。

一通电话,牵动两地医护心

千里之外,一名4岁男童小文因咳嗽、咳痰、发热就诊于当地医院,行肺部CT后临床诊断为“重症肺炎”,给予抗炎药物治疗后,患儿病情持续加重、血氧难以维持,最低降至70%,转入ICU予有创机械通气支持。但患儿病情持续恶化,进展迅速,机械通气(FiO2100%)纯氧条件下,血氧饱和度难以维持在80%。时间紧迫,必须争分夺秒!经充分沟通后,遂紧急联系我院重症医学科ECMO救治团队赶往当地行VV-ECMO治疗。

使命必达,挑战生命极限

接到任务后,吉大二院ECMO救治团队医护人员迅速集结,由田振玮、顾明两位教授带队赶往当地医院。

吉大二院ECMO救治团队经过近6个小时的奔波,到达当地医院。来不及休整他们马上进行术前准备,儿童血管不同于成人,需要更加精准的血管评估、更加严密的治疗方案。ECMO救治团队成员熟练地进行管路组装、预充、排气,超声引导下迅速完成穿刺置管,争分夺秒间,ECMO机器成功运转。

看着管道内暗黑色血液经膜肺加氧,又变成鲜红的血液重新灌注回患儿体内,孩子缺氧迅速得到纠正,氧饱和度的逐渐上升至94%,“孩子有救了”,参与救治的在场的所有人紧绷的弦终于可以松了下来。

跨省转运,重启“生命之门”

但“战斗”远未结束,如何把患儿安全转运?是吉大二院ECMO救治团队面临的下一个挑战。特别是长途转运,将面临一场相当严峻的考验。

ECMO、呼吸机、生命体征监测、各种输液泵……团队人员不仅要时刻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和机器运转情况,还需合理安排各管道和机器的摆放,任何一个管道的移位和脱落,都可能带来不可逆转的后果。

ECMO救治团队成员进行充分评估、制定详尽的应急预案。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彼此信任、配合默契,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确保ECMO设备稳定运行。

生命博弈,患儿康复出院

经过近千里的长途转运,患儿于12月27日凌晨2时30分顺利转入吉大二院急诊与重症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然而上机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患儿年龄较小,用药方面需注意剂量,中心主任尹永杰教授时刻关注患儿病情发展,亲自制定并调整治疗方案,安排高年资医护人员24小时轮流进行看护。

病危中的小文也展现了他顽强的生命力,经过近4天的VV-ECMO辅助治疗,受损的肺得到“充分休息”,才能让肺功能一点点逐渐好转、恢复。

ECMO试停气停氧后,呼吸机支持下氧合指标稳定,顺利撤离ECMO辅助。2天后小文肺功能持续好转,顺利拔除气管插管、撤离呼吸机,调整为高流量氧疗治疗。考虑患儿年龄小需要母亲陪伴,同时也为了缓解家属的焦虑情绪,科室特意将患儿安排至单间并允许其母亲陪同治疗。

在重症医学科全力救治下,12天后小文的生理、心理恢复良好,于2025年01月06日痊愈出院。二院重症人不仅仅是一名名医生、一名名护士,更是拯救生命的使者,我们用过硬的技术、不懈的努力和始终如一的坚守,开启了儿童ECMO治疗的新篇章。

此次异地长途儿童ECMO的成功上机及转运,是吉大二院急诊与重症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攻坚克难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现了医院强大的综合救治能力与技术水平。重症医学科将继续积累经验、锤炼队伍、勇挑重任,为危重患儿的成功救治不懈奋斗,为更多危重患儿守住生命“最后防线”,为孩子的未来撑起一片蓝天。

中国吉林网吉刻APP

记者越明

图片由医院提供

0 阅读:0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平台由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并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