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换隐性债务,青岛将率先发债142亿

青记爱观察 2024-11-20 05:36:34

发行专项债置换地方隐性债务,青岛在全国率先行动起来。

据中国债券信息网11月15日披露信息,青岛拟于11月22日发行142亿元再融资专项债券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发行期限为10年。

除了青岛,另外两座计划单列市宁波、大连均已发布通知,将分别发行规模为249亿元、104亿元再融资专项债券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省级层面,打响置换隐性债务第一枪的河南,已于11月15日成功发行318.169亿元再融资专项债券;江苏、浙江、贵州则计划近日发行1200亿元、565亿元、476亿元的再融资专项债券。

这意味着,国家重拳化解地方隐性债务正在快速落地。

11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增加6万亿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标志着近年来最大规模的一笔化债方案落地。

按照计划,中国将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分三年实施;从2024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两项政策将直接扩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

相关分析指出,本次债务置换反映出化债思路从防风险为主转向更好统筹稳增长与防风险,从“化债中发展”转向“发展中化债”。

对各地来说,此番大手笔化债将至少将带来两个利好。

一方面,由于法定债务利率大大低于隐性债务利率,估算五年累计节约利息支出6000亿元左右,可使地方政府腾挪更多资金发展经济、提供公共服务。

另一方面,通过债务置换,将有助于城投类公司剥离历史债务、轻装上阵,加速向产投类公司转型。

前者很好理解,也好执行,对于买地收入锐减、债务偿还压力加大的地方财政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但后者转型将无比艰难,这意味着地方政府首先需要改掉以前大手笔花钱、任性花钱、粗放花钱的毛病,同时也要求地方政府和城投公司对产业的理解和支持更专业,尤其是各地都在因地布局新质生产力的新发展要求,跟以前抓投资的思路完全不一样。

在这几年全国大力化解隐性债务行动中,推动城投类公司转型为产投类公司同样是重头。

这背后是,随着城市增长模式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城投类公司正从传统依赖政府信用举债发展模式,转型为以盈利为导向的产投模式。

202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335”指标,即城投平台非经营性资产(主要为城建类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不超过30%、非经营性收入(主要为城建类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不超过30%、财政补贴占净利润的比例不得超过50%。

自此,众多城投类公司剥离债务、转型为产业投资公司,围绕新兴产业开展投资布局。

据报道,今年以来已有超过200家城投公司更名为产投公司;新成立的国企中,约有2000家企业名称或业务涵盖产业投资。

在此行动中,青岛也有新动作。

3月4日,海发集团旗下青岛海发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简称“海发产投公司”)揭牌成立,这是青岛首个以产投为主业的国有控股公司。

据了解,海发产投公司以青岛海发控股发展有限公司为主体重组设立,注册资本70亿元、资产规模近300亿元。

作为海发集团“一体两翼”战略重要组成部分,海发产投公司重点布局产业投资、金融服务、资产管理和数字科技四大业务板块,打造国内一流的AAA级综合型产业投资集团。

这显然与海发集团此前通过贸易大宗等传统业务做成千亿级、但利润率和税收贡献低的发展思路完全不同。

除了海发,青岛城投集团通过旗下青岛城投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从事基金投资,深入参与岛青岛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发展中,已成长为青岛规模最大的政府投资平台。

以集成电路产业投资为例,青岛城投累计完成投资项目641个,基金投资突破300亿元,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融资超600亿元,其中投资培育青岛本地项目54个,涵盖设备、材料、制造、封测等领域,已引进了存储芯片设计企业华芯智存、封装测试企业泰睿思微电子、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企业聚能创芯等多个半导体项目落地青岛。

不过,青岛城投的盈利能力、对全市的税收贡献度等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

从全国范围看,不少城投类公司转型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比如合肥建设,已累计向各类产业项目出资约1100亿元,参与项目累计投资近3400亿元,退出资金约710亿元,实现收益约330亿元。

浙江城投投资了浙江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浙江省海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高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数智交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0 阅读:460

青记爱观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