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翟京元
小寒之后,温度适宜,阳光充足,卫辉市柳庄乡许屯村10多家粉皮作坊集体开“旋”了。
1月5日上午9时,62岁的秦福英已在自家灶台前忙活了三四个小时。只见她先在铜铉子里倒上粉浆,然后把铉子放置在盛满开水的大锅里,两手一拨,铉子转起圈来,里面的粉浆自然摊平,也就五六秒工夫。她再把铉子放置到身后的二浆水缸里冷却,此时粉浆冷却凝固,她身旁的搭档轻轻揭起,在高粱秆篦子上熟练一“甩”,一张圆形、透亮的粉皮就制作完毕。不大一会儿,6张粉皮就铺满一个篦子。
“七分旋,八分揭,九分摊,十分搬,这样才能做成一张不大不小、厚薄一致的粉皮。”整个过程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十几道工序。做一张好粉皮,其实有不少窍门,比如用土灶硬柴烧火,做出来的粉皮软香筋道。
旁边的院子里,十几个高粱秆篦子整齐排开,阳光是天然的“烘干机”,只需要三四个小时,这些粉皮就可以捆扎入库待售了。
“这些粉皮都已经订出去了,有饭店的,有工厂发福利的,也有过年自家用的。”秦福英说,做粉皮至少需要仨人配合,生产能力有限,现在制作的都是人家预订的。
晚上制浆,白天“旋”皮。从凌晨4时开始,一天下来,秦福英和两名搭档要制作60斤粉皮,一个冬天可做出一千斤,按照当前市场价每斤26元计算,可实现2万多元的毛收入。许屯村的10余家粉皮作坊年生产粉皮总量近两万斤,销售收入达50万元。
秦福英做粉皮的手艺是跟丈夫王应海学的,靠着做粉皮手艺,她除了应付家里开支,还供两个女儿上学,现在人老了,手艺却舍不得丢下。
许屯村做粉皮已有150余年的历史。许屯粉皮以绿豆为原材料,纯手工制作,不含添加剂,辅以佐料,吃起来劲道爽滑,老少皆宜,加工户足不出户即可实现销售。
当日,记者在许屯村走访了五六家粉皮作坊,或三人组合,或全家上阵,一派热闹景象。家家户户的院子里,一排排正在晾晒的粉皮晶莹剔透,成为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为了扩大生产,许屯村70岁的王相在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引进一条生产线,机器一开,每小时可做90斤粉皮,比人工效率提高了10倍还要多,刨去其他工序时间,一天做三五百斤粉皮不在话下。
以前作坊式生产,许屯粉皮没有品牌,只能小打小闹,产业一直做不大。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老手艺要想闯出大市场,必须创新模式,许屯村党支部书记许光雷介绍,为了解决发展瓶颈,真正把老手艺变成富民项目,村“两委”统一办理了营业执照,申请了食品生产许可证,注册了“精忠报国”商标,并以“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统一采购原料,规范生产流程,全力把许屯粉皮推向市场。
过去,大家都知道许屯粉皮好吃,除了采购正宗的东北绿豆,很少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不久前,许屯村把粉皮送到专业机构检测,结果显示,许屯的有机硒纯绿豆粉皮,每500克粉皮含1285微克硒,是名副其实的富硒粉皮。
“将来还要在网上注册店铺,开通电商,打造‘吃粉皮,找许屯’品牌影响力。”秦莎莎是一名“85后”,大学毕业后到许屯村担任村党支部委员,近段时间她一直在学习电商知识,希望能够借助新媒体,让许屯粉皮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