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十字路口上的转型阵痛——德国汽车工业前景展望(2’30”)
[记者出镜]新华社记者 李函林
2025年,德国汽车工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革。供应链危机的蔓延、裁员潮的冲击,以及欧盟新的碳排放法规实施,都让德国汽车工业站到了转型的关键十字路口。
首先是供应链危机蔓延。成立于1796年的德国零部件生产商格哈迪公司最近宣布破产,这家曾以生产奔驰车标闻名的百年企业,如今却成为整个行业困境的缩影。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企业破产数量同比增加了22%,制造业,尤其是汽车零部件供应领域成为重灾区。行业巨头同样难以幸免。博世宣布将裁减5500个岗位,采埃孚计划在德国削减超过1万个岗位,大众也宣布2030年前裁员超过3.5万人。经营压力引发更广泛的罢工等社会问题,进一步加剧德国汽车产业供应链不稳定性。
与此同时,欧盟2025年起实施的新碳排放法规,新车的平均排放量不得超过每公里93.6克,没有达标企业可能面临高达160亿欧元的罚款。为此,德国车企必须大力推动电动车的发展。但现实中,高昂的电力成本、充电基础设施不足以及消费者信心低迷,使纯电动车市场渗透率增长受阻。此外,德国在电池技术领域的短板也进一步拖累了转型进程。比如曾被寄予厚望的“欧洲电池冠军”瑞典北方伏特公司已申请破产,令奥迪、保时捷等品牌的供应链承压。
尽管挑战重重,德国车企仍在积极寻找突破口。宝马和大众等巨头正在加速研发固态电池技术,计划在2025年实现小规模量产。固态电池以更高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有望显著提升电动车性能,帮助车企抢占未来技术赛道。同时,德国对新签署的欧盟-南方共同市场自贸协定寄予厚望。如果协议获批,南美市场的关税壁垒将有所降低,德国汽车出口有望出现新的增长点。
业内人士认为,德国汽车工业当前面临的困境并非不可逾越,如果能够抓住技术创新机遇,并有效应对国际市场波动,德国汽车工业仍有机会在全球汽车产业竞争中保持领先。
新华社记者李函林、袁亨瑞、邰思聪 柏林报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