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密云区鼓楼街道,有一块被施工遮挡板围了五年的土地,将在今年向外界展示它的新颜。届时,广大市民可以来这里参观早于明代、晚于汉代的古城墙遗址。
1月7日,新京报记者在北京市密云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期间,采访了密云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郑艳华。她表示,2025年密云区将加快推进城墙遗址保护展示及环境整治工程建设;此外,作为北京长城文化带的节点城市,密云区将推动长城城堡与周边自然资源、文化景区以及产业项目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城堡为核心的综合发展体系。
密云城里,发现明代以前城墙遗址
2019年,密云区区委对密云区中医医院进行迁址建新,拆迁地址位于原密云县医院所在地。在项目拆迁后,发现地下埋藏着较多的考古遗迹。自2019年3月起,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该块地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出土了一批重要的考古遗迹及遗物,其中不乏年代较早的城墙遗迹。鉴于此次发掘的遗迹及遗物具有重大考古价值,密云区委区政府决定对该遗址进行保护。
据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考古发现,古城墙遗址有三段。编号为QJ1的墙基,总体呈东西直行状,东西残长217米,南北宽1.5米-3.9米;墙基夯土为黄褐色,每层厚约0.01米-0.12米,致密,内含少量陶片。编号为QJ2的墙基,总体呈东西直行状,东西残长182米,南北宽76米-10.8米。编号为CQ1的城墙,总体呈蜿蜒趋势,南北残长116米,东西残宽13米-285米。据研究发现,QJ1、QJ2推测早于明清时期,可能与隋唐直至辽金元时期的州城或密云县密切相关。
“北京作为首都,有近千年的建都史。但是,北京关于城址的历史遗存与发现,主要集中于明清时期,关于唐辽时期的建筑遗址是很少的。位于密云城里的部分古城墙遗址,已被专家断定为是汉代之后、明清之前的产物,很有可能初建于唐辽时期。这对研究密云区乃至北京地区的历史和文化,都具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郑艳华说。
61座长城城堡,将被定制活化方案
密云属燕山山地与华北平原交接地,是华北通往东北、内蒙古的重要门户。全区三面环山、峰峦叠嶂。巍峨的古长城,绵延在崇山峻岭之上。
郑艳华介绍,密云区目前分布着长城城堡61座,建造年代大多为明洪武年间,超过80%的城堡城墙整体保存较完整,以砖石砌筑为主,超过30%的城堡内仍保留有传统格局风貌。密云境内明长城属蓟镇西协,以石匣城为中心,下设墙子路、曹家路、古北口路、石塘路四路,是守护京师东北门户的重镇要塞之一。密云区长城城堡分布于大城子镇、北庄镇、太师屯镇、新城子镇、古北口镇、高岭镇、不老屯镇、冯家峪镇、石城镇、溪翁庄镇、西田各庄镇等11个乡镇,城堡大多依山而建,与长城墙体相连,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
“这些城堡是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展现了边关军民的生活场景与抗争历史。它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长城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郑艳华说。
如何实现长城城堡的保护和利用?郑艳华介绍,目前密云区为实现长城城堡的有效活化利用,计划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挖掘,包括军事价值、名人名事价值等,并结合城堡的潜力评估,制定分类施策;根据各城堡的价值挖掘结果与潜力评估,计划为每座有活化利用潜力的城堡量身定制具体的活化方案,从而推动长城城堡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其在文化传承、旅游发展及区域经济中的多重价值发挥。
此外,密云区在保护长城城堡中,还将加强文化资源整合与区域联动发展。如:计划推动长城城堡与周边自然资源、文化景区以及产业项目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城堡为核心的综合发展体系;计划通过打造文化探访线路,将长城城堡与周边的红色资源、自然景观和特色村落等有机结合,形成多条文化探访线路,提升整体旅游吸引力。
“此外,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周边乡村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引导特色餐饮、手工艺品等产业与城堡资源结合,实现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通过这种资源整合与联动发展,不仅能发挥长城城堡的历史文化价值,还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繁荣,形成全域旅游的新格局,推动区域经济与文化旅游的协同发展。”郑艳华介绍。
新京报记者赵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