潺潺清水,缓缓流淌。冬日里,在平坝区齐伯镇与织金县上坪寨乡交界处,美丽的斯拉河与远处轻纱缭绕的山影交相辉映,两岸景色在碧水长天之间呈现出一幅旖旎风光,成为平坝区齐伯镇水利生态建设成就的生动注脚。
平坝区齐伯镇
农村饮水,事关千家万户,是一项保民生、稳增长的惠民工程。近年来,齐伯镇始终把农村饮水工程作为一项重大民生事业来抓,将巩固饮水安全保障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大力实施农村人饮工程,加快农村供水改造,不断提升农村供水标准和质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如何解决“有”的问题
2024年12月26日,随着天气越来越冷,齐伯镇齐伯村的陈长贵显得越发忙碌。“镇上新寨小学的师生因冬季原地下水水位下降,已经用水紧张好几天了,依靠镇上消防车运水补充,今天请了学校的老师和几个工人,重新接根水管把水送到学校去。”陈长贵的另一个身份,是齐伯镇镇级管水平台公司的负责人之一,三年前,陈长贵从齐伯村党支部书记的位置上换届下来,凭借着多年和基层群众打交道的工作经验,镇政府将退休赋闲在家的陈长贵“返聘”了回来。
为附近学校铺设输水管道
在吩咐好工人怎样铺设管道后,陈长贵带着记者来到村里的一口老水井旁。“这是我们村为数不多的水井之一,大家都叫它‘猪市坝水井’。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就有300多户人家喝这水井里的水。”陈长贵说,因为水井很小,出水量不大,所以每天天不亮就有群众早早地起床,打着手电,肩上挑着水桶,星星点点地行走在乡间小道上,而一天也不过只能挑到两挑水……
记者了解到,像齐伯村这样人口密集的村寨,能用的老水井也不过3、4口,更不要说其他地势更为陡峭、离取水点更远的村寨。“水源散”是齐伯镇9个村寨普遍存在的“先天不足”。“我们统计过,在2015年之前,全镇只有15处取水点,这其中包括了水井、引流水池等。如果遇上旱情,别说农作物的灌溉用水,连基本的人畜饮水都很难保障。”齐伯镇党委副书记陈亚海说。
利用互联网,技术人员用手机就可以在家实现取水操作。
陈亚海打开了手机里的齐伯镇农村供水布置图,从地图上可以看出,齐伯全镇以山地为主,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表蓄水功能差,除了辖区边界紧邻的斯拉河,镇域陆地范围内无自然河流。“山高水低,守着一条壮阔的斯拉河却喝不上河里的水,十分愁人。”陈亚海无奈地笑着说,水的问题俨然成为制约齐伯镇镇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随着2015年吹响决战脱贫攻坚的号角以来,陈亚海和全镇奋战在基层的工作者们一起,将农村饮水工程作为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中的“关键一招”。至今,全镇已建成了35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并覆盖全镇9个行政村,解决22456名群众长期以来“吃水难”的问题。
如何解决“稳”的问题
这35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怎样建设的?长期以来难以实现的规模化供水全覆盖是怎样解决的?
斯拉河河畔山坡上的取水管
从2013年考入齐伯镇政府工作到现在,11年来,镇上每一项关于水的事项,陈亚海都亲身经历过。他说,解决这些问题,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采取覆盖替代一批、新建改建一批、巩固提升一批,建设更高质量的安全供水工程。
2016年,在区水务部门的指导下,斯拉河引子渡抗旱应急人饮取水点正式投入使用。
斯拉河上的浮桥泵站
在引子渡水电站上游的斯拉河水面上,一根又粗又长的取水管道随着浮桥泵站起伏而上下摆动,取水点附近的泵房里,机器运转的声音嗡嗡作响,斯拉河的河水正以35吨/小时速度快速通过泵站直达远山上的水池。“从斯拉河抽取上来的水经过泵房加压,直接运送到附近山上的引子渡村二级提灌点,这段距离大约有2公里,扬程高度在380米。”
陈亚海所说的二级提灌点,即是2023年由平坝区乡村振兴局和齐伯镇政府共同实施的齐伯镇集镇供水系统建设项目。项目申请到了256万元的东西部协作资金,包括新建1座300立方米的高位水池,1座缓冲水池,1座泵房,提水管网1.5公里,配套供水管网9.8公里,提水系统、供电设施以及其他附属配套设施。
工作人员操作取水设备
在这个二级提灌点的泵房内,负责泵房管理的技术人员用手机向记者现场演示了操作流程:打开水系统设备APP,输入密码登录,一键点击抽水作业。顿时,耳边立马响起机器运转抽水的轰鸣声。“整套设备都是智能化操作,利用物联网,我们的技术人员在家就可以实现抽水作业,泵房设备上所有的数据都能在手机上显现并实现操作。目前,这个提灌点能覆盖齐伯村、光明村、新寨村和关口村等村寨的饮水需求。”
从斯拉河引子渡水源点到河上游的马背上水源点,车行驶在深山中,路边是茂密的树林。“基本上所有的饮水工程都围绕这两个水源点展开建设。”陈亚海说,2024年齐伯镇政府争取到专项资金352.81万元建设齐伯镇片区供水建设项目,马背上水源点则是建设主要内容,“片区供水建设项目建设的内容主要是建造1座一级浮桥泵站、1座控制柜管理房,1个500立方米高位水池,1公里的供配电工程,3.16公里的配水管网上水管、4.4公里配水管以及配套机电设备安装及其他附属设施建设。”在陈亚海的介绍中,记者留意到斯拉河边绵延的山坡上一根根粗壮的取水管道犹如一条长龙盘卧在山中,水管里的水从取水点一步步提灌到山腰村寨的二级提灌点,再到光明村与关口村交界制高点上的500立方米高水位水池,最后流向家家户户。
陈亚海表示,最后的高位水池项目建成后,能大大缓解齐伯镇南部片区用水紧张问题,且水量和水压能满足需求,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可满足远期群众的生活用水需求,进一步提高片区群众的生活质量。目前,除了片区供水高位500立方米水池还在建设,齐伯镇建设的提灌点、高位水池等均已基本完工。
如何解决“优”的问题
“土里的庄稼长势正好,管网能不能尽量往边上走?”“村里道路太窄,施工能不能避开农忙时段?”……在整个饮水工程推进过程中,陈亚海经常收到来自群众的各种各样的“要求”。“我们一般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尽量满足,争取让群众满意。”陈亚海说。农村供水管网施工涉及面广,各家院落格局、房屋设计、村民需求都不一样。开工前,镇政府与施工团队、村委会一起入户走访,听取村民诉求。建设过程中,结合村民需求对管线进行“科学定制”,千方百计把实事办好。
齐伯村“猪市坝水井”清澈见底
从“有水喝”到“喝好水”,到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和“健康水”。齐伯镇不断加快补齐农村供水工程短板,确保入户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证率四项评价指标全部达标,着手建立“从水源头到水龙头”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运行管护体系,农村群众饮用水安全进一步得到保障。
建好是基础,管好是关键。
“2024年5月,我们在镇级产业公司的业务范围内拓展出管水平台公司,依靠政府制定‘12345服务管理目标’,解决‘以水养水’难的问题。”这个管理目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陈亚海解答了记者的疑问,“‘1’是组建镇级水务公司统一承接全镇供水运行,自2024年5月组建公司以来,目前已接管3个村饮水管水;‘2’是水系连通、管网延伸、联网调度,将集中供水与原有饮水组网协作,怎么节约怎么用;‘3’是建立三个责任制度,即供水公司服务保障制度、村‘两委’协作服务制度、群众自觉参与监督制度,实现建得好、改得好、管得好;‘4’是在区水务部门的支持下,管水公司将与区自来水工厂签订帮扶协作框架,帮助解决水质安全监测设施配置不完善、管理人员经验欠缺,管水成本预算调解,水源保护等短板;‘5’是最终实现‘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同监管’的‘五同’目标。”陈亚海表示,下一步我镇将积极争取资金完善好供水毛细血管,积极探索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护长效机制,加强水质检测和水源地保护,保障水质安全;严格动态监测,确保供水稳定;制定合理水价,提高水费收缴率;同时,积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维修养护工程和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饮水安全项目,落实维修养护资金,强化工程运行维护,改善农村饮水条件,确保群众喝上放心水。
水润民心,水兴则万物兴。在采访结束之际,夜幕已悄然降临,镇上的街道上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各家餐馆门前更是食客络绎不绝,一片繁荣景象。在斯拉河清真美食园餐馆,老板正热情地吆喝着客人们进屋就座,同时熟练地操作着炉火,为蒸着米饭的铁锅添水。一瓢瓢清水被舀进锅中,瞬间腾起一股股水汽和白烟,宛如火锅般热气腾腾,充满了热辣滚烫的生活气息。
这一幕不仅展现了齐伯镇水利生态建设带来的实惠和便利,更彰显了当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水的滋润不仅让民心得以安定,更让这片土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和活力。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桂传念
校对:张家晨
二审:毛丽
三审:罗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