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9月,毛主席接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一见到田中角荣,毛主席便问:“你们吵架吵完了吗?"田中角荣听后很不好意思,而后主席便送了一本意味深长的书给他。
1972年,中日关系的破冰之旅,毛泽东与田中角荣的握手,就是这样一个时刻,而几年后的邓小平访日,则进一步巩固了这座连接两国的桥梁。
这段历史,既精彩又充满智慧与胆识,田中角荣开启访华之旅,携手发表《中日联合声明》,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却因历史原因,长期处于隔阂状态,打破僵局,并非易事。
1972年9月27日晚,田中角荣踏入了中南海书房,与毛泽东主席进行了历史性的会面,气氛略显紧张,对话即将开始,然而,毛泽东主席几句看似轻松的开场白,瞬间化解了凝重的气氛。
一句“吵架吵完了吗”的调侃,让在场的人都不禁莞尔,紧张感消退了,这下可以好好聊一聊了,这次会面中,一个关键词是“添麻烦”,此前,田中角荣在谈及日本侵华战争时,使用了这个词,引起了中方的强烈不满。
毛泽东主席在会谈中再次提及此事,明确表达了中方立场,田中角荣表示,已经按照中方要求进行了修改,承诺不再使用这个轻描淡写的词语,这一插曲,反映了当时两国关系的微妙和复杂,也体现了双方为实现邦交正常化所做的努力和妥协。
毛泽东在与田中角荣的交流结束后,送了他一套《楚辞集注》,这份礼物,不仅仅是书籍,更是文化交流的象征,也预示着两国关系即将翻开新的篇章。
两天后,1972年9月29日,《中日联合声明》正式签署,中日邦交正常化,开启了历史新的一页,邓小平访问日本,推动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署。
1978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访问日本,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领导人首次踏足日本,这一举动极具历史意义,此行主要是参加《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证书的交接典礼。
这次条约的签订,让中日关系迈上新台阶,两国友谊更牢不可破,邓小平访问时,跟日本首相福田赳夫聊了两次,除了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形势外,双方还探讨了一个颇具文化意义的话题——汉字的统一。
福田赳夫首相提议,中日两国能否考虑统一简化汉字,以方便交流,邓小平表示赞同,并指示相关部门和学者进行研究,虽然最终未能实现汉字的统一,但这体现了两国领导人对文化交流的重视,以及对未来合作的期许。
福田赳夫首相把《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比作一座“坚固的桥梁”,意在强调中日关系的稳固和不可破坏,这座“铁桥”,连接的不仅是两国,更是两国人民的心。
田中角荣访华期间,与中方领导人进行了多场会谈和交流,话题涉及历史、国际形势、文化、个人等多个方面,毛泽东主席在与田中角荣的会面中,表达了他对读书的热爱,并解释了赠书的含义。
他还与田中角荣谈及了廖承志,并开玩笑说可以把他“领回去”,这些小细节显示出领导人们之间的交流挺随和,也暗示着两国关系正发生着一些微妙的变化。
宴会上,军乐队吹奏了中日两国的经典曲目,让交流的氛围更加融洽,周总理问田中首相认不认识《佐渡小调》这首歌,田中首相一开始没认出来,后来主旋律一响才恍然大悟,这个细节,也体现了文化交流的趣味性和复杂性。
关于“添麻烦”一词的讨论和修改,文章B提供了更详细的描述,田中角荣解释了该词在日语中的含义,并表示愿意按照中方习惯进行修改,这说明了双方为了达成一致,都努力沟通和作出了一些让步。
周恩来总理还向田中角荣解释了自己用笔的习惯,并题字“言必信,行必果”相赠,田中角荣送了一幅写着“诚信是做人的根本”的字画,这细节看出,两国领导人彼此都很尊重信任,对未来的合作也充满了期待。
田中角荣参观长城,到了第四个烽火台,忍不住感叹长城的宏伟,大平外相也登上了长城,并赋诗一首,表达了对中日关系的思考。
从“添麻烦”一词的讨论,到战争赔偿问题的处理,都反映了中日建交过程中的曲折和复杂,两个国家在文化上有所不同,交流时要小心行事,既要找到共同点,也要尊重差异,中方在战争赔偿问题上的立场,体现了大局观和对两国友好关系的重视。
虽然汉字统一的设想未能实现,但两国在文化交流方面仍有巨大潜力,中日两国应继续加强沟通,增进理解,巩固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共同应对未来的挑战。
相互尊重、求同存异是建立稳固互利关系的秘诀,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历程,是一段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历史,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以及田中角荣等领导人,以其远见卓识和政治智慧,推动了两国关系的破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