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防”与“治愈”——这些书法作品,被视为珍宝

终于说到书法了。

在中国书法史上,蔡襄是一位“救败继绝”式的人物。

《宋史》对他赞不绝口,说“襄工于书,为当时第一,仁宗尤爱之”,欧阳修称他“独步当世”,苏轼更是把他尊为“本朝第一”。

目前,蔡襄的传世之作分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在河南安阳、福州鼓山、泉州九日山等地,也都留有蔡襄的墨宝。

△福州鼓山忘归石

这一集,我们为大家分享几个书法作品、几则小故事。透过它们,或许可以观照蔡襄的人生际遇、价值取向与审美诉求。

《乞不书张尧封碑石札子》里的坚持

1053年,蔡襄在朝廷担任知制诰。宋仁宗因为宠爱温成皇后,打算追封皇后生父为“清河郡王”,钦点蔡襄来写碑文。这在当时,绝对是个能让人原地起飞、名利双收的大好机会!

这是宋仁宗的“破防”时刻,因为蔡襄干了一件让宋仁宗震惊的事——他拒绝了!

蔡襄也因此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狠狠拿捏住了自己的“人设”。

△纪录片《蔡襄》

《自书诗卷》:宦游路上的心灵奇旅

在宋朝,中国的大地上,布满了士人们拖家带口、往来各地的足迹。

三年一换任的官职制度,贬谪经历,使得他们人生中的很大一部分光阴都频繁地“在路上”。遇上父母去世,官员又要回到家乡守孝三年。士人的生命忧思与价值困境,集中鲜明地体现在山程水驿间的行旅转徙。

1050年的秋天,对蔡襄来说是个新起点。他接到朝廷任命,再次赴任谏官。从福建到开封,蔡襄的足迹变换于水陆之间,耗时近一年。

△纪录片《蔡襄》

入仕以来,这已经是他第几次行走在这条路上了?蔡襄觉得自己像个疲惫的旅人,但对未来又有些许期待。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躺又躺不平,卷又卷不动”吧。

△纪录片《蔡襄》

行旅路上,蔡襄把看到的风景、经历的事情还有内心的感受,集结成了十一首诗,后来他把这些诗写成了《自书诗卷》。这卷诗书,如同蔡襄的人生画卷,充满了诗意与远方。

△纪录片《蔡襄》

《自书诗卷》是蔡襄行书代表作之一。历经宋、元、明、清以及近代13家题跋,如今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为院中镇馆之宝之一,这幅藏品被列为国家禁止出境文物。

△纪录片《蔡襄》

从《大研帖》看文人雅趣

△蔡襄书法作品《大研帖》

蔡襄还是个十足的“文房四宝控”。

有一次,老友唐询拿着稀世大砚、李庭珪墨和精美花盆,想跟他换一块珍品好墨。蔡襄心里肯定是很纠结的,他回复老友一幅《大研帖》,委婉地表达了自己不舍得换的意思,还带着文人的诙谐风趣。这封信后来都成了稀世名帖,大家都争着看,妥妥的“宝藏信件”。

△纪录片《蔡襄》

蔡襄在《陶生帖》里与朋友讨论散卓笔,在《澄心堂纸帖》里谈论宣纸。打开这些手札,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北宋文人的友情宝藏箱,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文人之间真挚又独特的交往方式,这就是传说中的“神仙友情”吧!

《脚气帖》中的“破防”与“治愈”

《脚气帖》是蔡襄的行草代表作,目前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蔡襄书法作品《脚气帖》

1060年,49岁的蔡襄接到朝廷让他回京担任翰林学士的命令。这时的他,已经对朝廷里内卷的状况失望透顶了,内心大概在疯狂吐槽“我真的会谢”。他多次以母亲年纪大了、自己身体不好为由推脱,但是朝廷不同意。蔡襄不得不踏上北上之路。

临行前,蔡襄写了《脚气帖》,这是蔡襄的“破防”与“治愈”时刻,从字迹就能看出他内心的变化。纪录片中,我们也将带您欣赏与解读《脚气帖》。

△纪录片《蔡襄》

《昼锦堂记》:百衲碑里的深厚情义

蔡襄书法从皇帝到普通百姓都十分喜爱。由于他“颇自惜,不妄为人书”,甚至连帝王的敕命也已不能左右。然而,对自己敬重的人,蔡襄则会专心致志地为他写字。

北宋名相韩琦,三朝贤相,为人高风亮节。1036年,在“四贤一不肖”引发的风波中,时年28岁的韩琦解救了蔡襄,二人因此也结下一生的情谊。

1055年,韩琦归乡,建了“昼锦堂”养老。当时的副宰相欧阳修,为韩琦了一篇《相州昼锦堂记》。欧阳修的文章写好后,要勒石树碑,就请蔡襄来写字。

蔡襄当时身体已经不好了,他像“百衲衣”一般创作了这篇碑文,以表达他对这两位政治盟友与终生挚友的深厚感情。

△纪录片《蔡襄》

《昼锦堂记》碑文的创作,不仅是蔡襄个人艺术成就的体现,也是北宋时期文化交融、文人互敬的缩影。这块“三绝”碑,汇聚了当时的政坛、文坛、书坛领袖,成为千古佳话。

△纪录片《蔡襄》

晚21:55同步观看

更多精彩内容请锁定

综合频道1月2日起21:55档

经济频道1月3日起20:45档

东南卫视1月6日起23:10档

海峡卫视1月9日起18:00档

纪录片《蔡襄》

END

审核:

翁陈兰、王家菁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