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烜(山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预碳化车间内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生产线上,一辆辆载满石油焦坩埚的轨道车从自动装卸站驶出,驶入全自动隧道窑中,对物料进行预碳化处理。
中烜(山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山西中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冀投(山西)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是阳泉市平定县为加快布局“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电芯—电池组装”全产业链引进的,致力于打造具有整体竞争力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发展前景未来可期。
转型发展蹚新路过程中,阳泉市平定县加快产业转型,勇蹚发展新路,将新能源电池小镇作为转型的“主战场”之一。平定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新能源电池等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稳链,加快培育支撑有力、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
生产新能源电池负极材料主要采用热处理方式。原材料在炉窑内近3000摄氏度的高温下,微观结构发生改变,具备了跟天然石墨一样的良好导电性。而预碳化是对石油焦进行预处理,从而提高材料的指标性能。
石油焦粉末被加热至1000摄氏度左右时,会挥发出可燃性气体。中烜(山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燃烧天然气将物料升温后,对物料自身挥发出的可燃性气体进行持续加热,从而实现节能减排。
隧道窑是实现这一步的关键。中烜(山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将车间进行智能化升级,实现1个月生产3600吨至4000吨的物料,所需工人却不到30人,节省人力一半以上。控制室内,两名工作人员紧盯窑炉控制系统,通过调整窑炉风机转速、气阀开闭程度等,实现对窑炉中每一节车厢温度的精准控制,保证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一旁的全自动装料吸料装卸站内,自动装卸设备通过管道将物料装载到坩埚中,每50分钟进一次料,循环不间断。预碳化处理完成后,自动装卸设备打开坩埚盖,通过吸管再将成品物料吸出,并自动打包。
坩埚在如此极端的环境下消耗量极大,怎么办?距离中烜(山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不远的中冀投(山西)实业有限公司提供了解决方案。目前,中冀投(山西)实业有限公司实施年产5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配套一体化基地项目,坩埚生产线随时可以启动,一年可生产10万套坩埚。生产线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可为其他新能源电池负极材料制造企业提供配套坩埚。
山西中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紧邻中烜(山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也是新能源电池负极材料制造企业。“中烨2021年进入小镇,当年年底投产;中烜2022年开始建设,2023年9月投产。新能源电池小镇使我们产业集聚,两家企业负极材料年产量达4.5万吨,可以发挥集群优势,同向发力。阳泉市区位优势明显,离河北、山东、内蒙古等省(自治区)较近,原材料和成品运输费用大大降低,为企业降本增效、实现利润增长提供便利条件。小镇目前可实现对负极材料制造全流程把控,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山西中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子豪说。
同时,平定经济技术开发区多次组织召开政银企座谈会,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需求,促进新能源电池小镇健康发展。
李子豪表示,虽然当下氢能、钠离子电池等新型储能设备层出不穷,但依靠成熟的工艺和价格等优势,锂离子电池小镇的发展未来可期。
来源丨阳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