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痰在肺,黏痰在脾,老痰在肾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李妲

在中医理论中,“痰”不只是呼吸道分泌物,而是一种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的病理产物,咳嗽、气喘、呕吐、中风、头晕目眩、癫狂等都与痰邪作祟有关。祛痰的关键在于找准痰的根源并予以纠正。

白痰在肺。肺主气,司呼吸,其宣发功能可将卫气、津液等布散至全身,肃降功能则使肺气下行、通调水道。肺与外界相通,风寒邪气入侵,肺首当其冲,风寒束肺导致肺气失于宣发,津液凝聚成痰。此类患者常见症状包括咳嗽、痰色白质稀,可伴有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风寒表证,严重时还可能出现气喘。

针对白痰,调理应以疏散风寒、温肺化饮为主,可用中药方剂小青龙汤加减治疗,此方由麻黄汤去杏仁,加干姜、细辛、五味子、芍药、半夏组成。方中,麻黄和桂枝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干姜和细辛温肺化饮、助肺气肃降,五味子敛肺止咳,白芍和营养血,半夏燥湿化痰,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能疏散风寒,使肺气恢复宣发肃降功能,津液得以正常布散,白痰自消。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还应注意保暖,避免再次受寒;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峰期,到人员密集的场所建议佩戴口罩;饮食宜清淡,可适当食用有辛温发散作用的食物,如生姜、葱白等,有助于驱散体内寒邪;保证室内空气新鲜,但要避免直接吹风,以免加重病情。

黏痰在脾。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水湿。当脾失健运时,水湿运化失常,停滞于体内,凝聚成痰。脾胃不和还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导致痰湿内生。因为湿性黏滞,痰又是水湿凝聚而成,所以这种痰的质地比较黏。患者常常表现为嗓子里总有黏痰,咳吐不爽,同时伴有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或大便黏滞、肢体困重等脾胃功能失调的症状。

调理黏痰应以健脾燥湿、化痰理气为原则。二陈丸是常用方剂,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组成。半夏燥湿化痰,陈皮理气化痰,二者相伍,可增强化痰之力;茯苓健脾渗湿,使湿无所聚,则痰无由生;甘草调和诸药,兼可润肺和中。全方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使脾运得健,痰湿得化,黏痰自消。饮食上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甜腻的食物,以免加重脾胃负担,助长痰湿。建议多吃些健脾利湿的食物,如山药、薏仁、芡实、冬瓜等。此外要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适当散步、打太极拳等,有助于恢复脾胃运化功能。

老痰在肾。肾主水,肾阳具有温煦推动作用,就像身体里的“小火炉”,能够蒸腾气化水液。肾阳不足时,水液代谢失调,水湿停滞,凝聚而成痰。这种痰形成时间较长,祛除较难,故为老痰,往往较为黏稠、难以咳出,患者还可能伴有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夜尿频多、水肿等肾阳不足的症状。

对于老痰,应以温补肾阳、化气行水为法治之。临床中,金匮肾气丸是经典方剂,方中,干地黄滋阴补肾;山茱萸和山药补肝脾、益精血;附子和桂枝温补肾阳、鼓舞肾气;茯苓、泽泻、牡丹皮在利水渗湿和通调水道的同时,还可防补药滋腻。诸药合用,使肾阳得补,水液得以正常代谢,老痰逐渐消散。生活中,患者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腰部和足部;避免过度劳累和房劳过度,以免损伤肾阳;可适当食用一些温补肾阳的食物,如羊肉、核桃、黑芝麻等,但要注意适量,以免助火生痰;可配合艾灸、泡脚等中医外治法,艾灸肾俞、命门、关元等穴位,泡脚时加入艾叶、花椒等温热之品,以温通经络、温补肾阳。

总之,中医对于痰证的认识深刻而全面,强调从整体观念出发,根据痰液的不同性质和伴随症状,精准判断其根源,并采用相应的调理方法。通过中药调理、饮食调养、起居调整等多方面综合干预,纠正脏腑功能,从根本上消除痰邪。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根据个体差异辨证论治,必要时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以便更精准地诊断和治疗。▲

4 阅读:800

评论列表

中医写下上千亿次药量能知道如何來吗

中医写下上千亿次药量能知道如何來吗

2
2025-01-08 21:59

哇.中医好历害的三在。药決定能不能治病。药量更是決定病好的快慢。但中医连決定病好的快慢這么重要的因素都说不出來自己如何定药量还在说能治病。 现在把问题拿出來。中医回答不了恼羞成怒 只能说些什么汉奸、造谣、日本人.收钱、帮外国人、黑中医、为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的找存在合理理由之类。來安慰中医那顆脆弱的玻璃心(比如小和尚、andy、中医是道西医是刀、梦幻、用户13xxx92、雪尘、390155483、用户70xxx16、依然像昨天、阳光の微笑)。 中医己经做啦5000年的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己经上瘾啦 认为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那才叫医者父母心。中医还想把这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医者父母心再传承5000年.当然啦。中医这种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的的心态是如何来的 难道中医们小时候生病啦 中医们父母开心的开酒庆祝才导致中医们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

依然像昨天

依然像昨天

2
2025-02-23 22:52

目前没有哪种医学是完美的!过敏性疾病,妇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脾胃疾病,慢性疾病,非器官性疾病,西医药治疗方式大多以抑制缓解症状,让人长期服药为主,各种副作用及并发症,套娃式坑钱!看众得分清治疗症状和治病根本,拖到最后严重了,不是割一刀的事儿,人财两空啊!各位,身体才是最根本的,身体好,百病消……小病别拖到后期,用中医的理论“治未病”,防范于未然!如果已经得了大病重症请去正规医院,中医也不是全能的,科技医疗对于症状缓解,急症,生物病毒类,重症吊命等还是不错的……祝各位用好各种优势的医疗技术,长命一百二十岁[哈哈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