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宝藏|江豚形陶壶:4000年前的微笑天使

扬眼 2025-01-08 17:07:59

“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在追逐江豚的摄影师心目中,在描摹江豚的诗句中,这句最为传神。而至少在4000多年前,生活在长江边的先民们也捕捉到了江豚俏立的形态。

在南京博物院长期展出的文物中,江豚形陶壶是最为吸睛的藏品之一。陶壶整体高11.7厘米,长32.4厘米,泥质灰陶。江豚体态肥硕,头部有圆雕尖嘴,阴刻圆眼中有竖线为睛,被认为是模仿长江中的白鳍豚而塑造的。陶壶整体如梭形,尾部开有圆形口,并向上翘起,腹部中空,可储水。从形态上看,工匠是抓住江豚在水中游动摆尾的那一瞬间加以形象表现,十分生动。江豚是没有足的,为了稳定陶壶,工匠选择在豚腹用三扁足支撑,极富动态美,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公开资料显示,这件陶壶1960年出土于吴江梅堰遗址。梅堰遗址属良渚文化,距今有4000多年历史。在该遗址,考古专家们发现了石、玉、骨、角、蚌等器物共122件,采集到各类遗物4000余件。与其他出土文物相比,江豚形陶壶较为特殊,因为前有尖嘴,头顶还似是有冠,与鸟形相类,所以在发掘出土后曾被短暂地称为鸟形壶,但在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的帮助下,最后正名为“豚”。这是迄今所见唯一一件良渚文化似江豚形陶壶。

自古以来,生活在长江边的人们对于江豚就不陌生。4000多年前,吴江梅堰遗址一带靠近长江入海口,在那里居住的先民对江豚也十分熟悉,他们称江豚为“江猪”“海猪子”。

历代文献中对江豚的记载不胜枚举。早在东晋,著名文学家、科学家郭璞就曾在《江赋》中写道:“鱼则江豚海狶”,这是“江豚”一词最早记载的文献。同样是东晋的庾阐,在《涉江赋》中写道:“阳侯漂海,若泛江豚”;曹毗在《涉江赋》中也写有:“尔乃江狶彭濞”,狶就是猪,江狶即江豚。可以说,从古到今,江豚都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水生动物。至今,仍有很多摄影师们端着相机,日夜守候在长江边,希望能留下这位“微笑天使”的倩影。臧磊综合整理

校对王菲

0 阅读:3
扬眼

扬眼

扬子晚报原创新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