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专家谈|张蚌蚌: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筑牢乡村振兴“耕”基

耕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是保证粮食安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根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严守耕地红线,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

自然资源部、共青团中央耕地红线保护青年突击队队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张蚌蚌指出,一直以来,我国持续关注耕地保护问题。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更是鲜明提出了“严守耕地红线”,这不仅关乎粮食安全的根本,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

那该如何通过高水平的耕地保护来支撑乡村全面振兴?张蚌蚌表示,要在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上下功夫。

在耕地数量上,当前全国耕地面积19.29亿亩,耕地布局进一步优化,从“南减北增”转为“南北双增”,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耕地总量由减转增的基础还不牢固,还需要持续优化耕地布局,为耕地资源高效利用提供连片化支撑,为县域经济建设和乡村产业发展提供要素保障。

在质量上,应深入挖掘并充分发挥各地形成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模式,因地制宜推广,以此提升种植粮食农民的效益。

在生态上,可以借鉴“千万工程”经验,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实现耕地资源的优化升级,不断提升耕地生态保护整体效能。

此外,当前耕地利用的主体是农户以及各类经营主体,有必要通过完善耕地种植用途管控制度,实现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耕地保护双重目标协同。在积极推动耕地“非粮化”治理过程中,需根据区域实际情况,查清“非粮化”的原因,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分类稳妥有序推进。

“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特别是边际耕地和后备耕地,需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布局,促进政产学研合作,共克关键技术。通过这些创新技术,为耕地保护注入新动力,因地制宜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张蚌蚌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护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积极性,健全粮食价格形成机制”。

张蚌蚌认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调动各类主体保护耕地积极性,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奖惩机制,健全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同时,还要具备全局观念,认识到耕地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良种、良田、良机、良法、良智的有机融合。通过全产业链的创新发展,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

记者:谷幸李煜强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