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上午,在“从蓝图到实景——专家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直播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征兵,结合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实际,就“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各地在产业选择上以及农民如何融入到当地产业发展中去实现增收致富作了详细解读。
王征兵表示,从近两年来看,许多农产品价格较低,不仅仅是因为产能过剩,而是生产的农产品品质和市场需求脱节,从而导致销路不畅,影响了市场价格。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民在选择种植的产业方向上出现偏差,没有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优质产品,故而销售不畅,价格低。”王征兵举例分析说,尽管中国是全世界种植苹果面积最大的国家,但每年还要从外国进口,这是因为市场上需要更多优质的苹果,并非产能不够。
在走访陕西、甘肃果区后,王征兵发现,秦脆每斤能卖到8元以上的价格,最高能达到13元每斤,而普通苹果就是2元左右,为什么差距如此之大?
王征兵说,最重要的就是品质不高,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如果能选择市场上需要的品种或产品,价格自然走高,销路自然不愁,相反就造成问题。
当前,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提升,需求相对上升,消费者需要更高品质的产品,所以各地在发展产业过程中要从原来的高产向高质转型,支持和鼓励农民生产市场上需要的、品质较高的品种或产品。
那么,在选定了合适的品种或产业之后,农民如何融入到当地的特色产业当中,从而实现增收?王征兵进一步分析说,有了优质的产品之后,自然要有畅销的渠道卖出去,才能转化成“真金白银”。
他说,当前的农民大多数是属于会种不会卖,导致品质优秀的反而价格不高。其中部分农民因为学习掌握了新的营销方法,销售过程中自我创新,为产品进行包装达到了某种价值,从而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不仅销路畅,价格还高。
当前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很多,比如农民在种植或者养殖过程中不了解市场当前的新优品种;没有掌握科学的、先进的生产或者管理技术;对现代的营销方法不掌握或者是不熟悉。
对此,王征兵说,广大农户要在选择优质产品的基础上,多学习掌握新品种、新技术、新的营销方法,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类培训班,多和专业的营销人员合作,提升营销能力,做到“会种又会卖”。
王征兵建议,政府或相关组织在农技培训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营销业务的培训,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为农民拓宽致富渠道,从而实现兴业、强县、富民的一体化发展。
记者:李煜强谷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