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水产养殖第一大国,中国最近再添“第一”。日前,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结果对外公布,中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种类数量位列世界第一。抢眼数据的背后,有“3个首次”值得关注。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种质资源做基础,再先进的育种技术和保障条件,也不可能凭空育出新的优良品种。作为世界渔业大国里首个实现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业的国家,中国水产品总产量已连续35年位居世界第一。这个发展过程中,大量的水生生物资源被发现、驯化、培育成了水产种质资源,但受条件所限,全国性系统性的种质资源普查还没有开展过。
在此背景下,第一次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于2021年启动。历经3年,7万多名普查人员参与其中,完成普查各项任务,有了新发现。
首次查清了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底数。这次普查覆盖全国2780个县级区域,对312个重点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普查到的857个种质资源分为淡水鱼、海水鱼、虾蟹、贝、藻,还有两栖爬行、棘皮及其他类等8大种类,隶属155个科,369个属,643个物种,包括原种558个,品种209个,引进种90个。无论是种质资源数量、物种数量还是品种数量,都居世界第一。
根据普查结果,第一次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办公室联合有关单位发布了20个优异特色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其中,有的为恢复生物多样性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的具有突出性状可以用于科研和育种,有的具备产业推广的潜力。如瓦氏雅罗鱼具有高盐碱适应性,是耐盐碱机制研究和耐盐碱品种培育的重要资源之一。黄条鰤属高档食用海水鱼类,已成为深远海养殖中发展潜力巨大的资源之一。东北林蛙采用增养殖结合的生产方式,兼具食用和药用,是东北地区乡土文化记忆的载体。
首次查清了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区域的分布。普查显示,总体上我国沿海省份种质资源分布数量高于内陆省份,南方的省份高于北方省份,广东、浙江、广西、福建四省区种质资源数量均超过了300个,其中广东最多,达到了374个。种质资源数量的分布情况与各地现有水产养殖产量和产业情况基本保持一致。
但普查也发现,吉林、山西、陕西、云南等传统意义上的水产养殖小省,种质资源的数量并不少,均在百种以上,云南甚至达到了240种。湖南、湖北养殖产量均为贵州的10倍以上,但种质资源数量仅为贵州的1.5倍。这说明,这些区域在水产养殖中还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首次查清了全国水产养殖主体的底数。我国水产养殖起步于池塘养殖模式,养殖地点基本在房前屋后,养殖主体就是家家户户,但具体有多少,一直没有精准掌握。这次普查采用种质资源和种质资源所在地的主体单位同步调查的方式,共调查到92万家水产养殖主体,2万余家水产苗种生产主体,第一次形成了反映水产养殖主体地理位置等基本信息数据,全国养殖主体和种质资源活体保种主体有了“数字身份证”。
农业专家表示,这次普查全面查清了我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种类数量、区域分布和特征特性,摸清了资源家底。这些资源蕴含着优异基因,为培育表型各异、经济性状各具特色的水产新品种奠定了种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