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福大厦改造是隆福寺街区历史进化的一部分,它曾有兴旺也有衰落,它曾有匆忙的扩张也有骤然的收缩,它有真的记忆也有假的形式,它对古城有坏的影响也有好的资源。最终的改造策略是表里兼顾,上下兼修,大小穿插,新旧混搭,将错就错,顺势而为。不仅保住命,还要恢复活力,不仅消解负能量,还要注入正能量,不仅借助外力支撑,更要有自我修复持续生长的内在力量。经过了六年多缓慢的耐心的、各方共同的努力,隆福大厦起死回生,重新焕发了活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
澎湃城市更新文化月于2024年12月-2025年1月跨年举行。2024年12月10日,在“文化即城市-2024澎湃城市更新大会”现场,主办方澎湃新闻发布“2024澎湃城市更新年度榜单”,隆福寺地区复兴及隆福大厦改造荣膺年度主题案例——“文化地标复兴样本”。
隆福寺始建于明景泰年间(1452年),“诸市之冠”的隆福寺庙会一直是清代及民国时期老北京重要的商业场所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东四人民市场在隆福寺旧址建立,改革开放之后又兴建了北京四大商场之一的隆福大厦。隆福大厦在1993年失火之后扩建,2004年停业。
2012年,隆福寺街区复兴计划开始,在城市设计研究工作的基础之上,隆福大厦率先实施具体改造工作,5.8万㎡的新隆福大厦重新定位为文化办公综合体。而作为原隆福大厦后勤区的“一商地块”也逐步设计改造完成,成为开放的商业文创园区。2019年,隆福寺街区向社会开放,并成为北京老城“文化体验消费新地标”。
新隆福大厦
隆福大厦的改造设计策略是表里兼顾、上下兼修、大小穿插、新旧混搭、将错就错、顺势而为,具体包括:融入街区、消解体量、办公聚落、激活屋顶、强化轴线。
融入街区,即在地面层向建筑内部引入街道,并与外部街巷对接。外部通过不同材料组合的盒子以及坡屋顶形态取得了与周边住区在尺度上的融合。
消解体量方面,结合平面分区,东西两个立面的划分延续并强化三组体块,让长向在视觉上呈现拆解的状态。立面采用双层幕墙,一方面内层灰色实体墙开窗,延续了老城色彩体系,另外外层设置的玻璃幕墙,通过反射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建筑体量。
办公聚落,首先将办公大堂提升设置于三层,通过东西两个方向直达地面的扶梯与外部城市衔接。其次在四层以上,原商场庞大的标准层化解为适用于办公建筑的尺度。南北向单元与外部拆解的体量对应,单元之间设置室外平台,结合原商场的中庭尽量将自然光线引入建筑内部。
激活屋顶,即将原屋顶仿古建筑作为遗存被保留翻新。根据文化中心定位整理屋顶院落空间层次,增加的两面完整红墙定义了屋顶的东西边界,高低区建筑形制与色彩的对比强化了仿古建筑的漂浮感。在红墙之内的古建筑布局,更强调了两组院落空间,通过调整空调系统和主机位置等一系列技术设计,将原屋面布置的大量设备进行移位,形成完整集中的可利用院落空间。在这片超过30米高的屋顶上有着老城中难得的高视点,西边是以西山为远景,北海白塔,故宫景山,美术馆为前景的传统城市画卷,东边则是高楼林立的CBD现代城市风貌。
强化轴线方面,基于隆福寺曾以清晰的中轴线格局存在于北京老城之中,本次改造在大厦南立面设置一组红色格栅,将屋顶仿古建筑的色彩体系延续下来,清晰呼应了隆福寺的历史轴线,提示曾经的场地痕迹。
隆福寺北里(一商园区)
隆福大厦后院因长期作为后勤区使用,且有一栋其母公司北京市一商局的办公楼,在工程阶段被习惯性称为“一商地块”。从2015年启动设计至2019年,“一商地块”经历了规划设计的多轮调整,最终以化整为零的方式,以保留为主,逐步完成建筑单体改造。
每栋楼的各自特征被重新发掘,而多样性的混合成为园区新的气质倾向。比如,和隆福大厦相邻的原仓库楼根据防火间距要求保留大片原有砖墙,与新的幕墙体系成为对比并置,位于园区入口的原配电楼则以更现代时尚的穿孔铝板裹覆,成为入口空间的提示;园区中心的原宿舍楼采用钢结构翻建,建筑立面的装配式幕墙系统反映了钢结构体系的建造特征;而再向北的其他几栋小体量建筑则以结构加固为主,外墙重新简单粉刷,并未过度设计,为将来小业主入驻留有足够的再改造余地。
“一商地块”经历了从整体性空间规划到使用者自发性再建造的过程,混合的建筑形象与空间界面形态则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与活力,曾经封闭大院的后勤区变成了一个开放的时尚聚落。它也正式更名为隆福寺北里,和最初的历史记忆在文本上衔接。
爆豪胜己
很漂亮,但愿能再度焕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