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逆境转型2024:“轻资产”愿景的泥泞与曙光

新浪财经 2025-01-08 23:16:00

文/郑嘉意

净息差的持续收缩,是资产负债为主的银行业难以承受之痛。

2024年三季度,商业银行一度“企稳”的净息差跌至1.53%,较上年同期下滑0.16个百分点。

传统业务日渐式微的重压下,迈向轻资产转型是熬过“周期严寒”里为数不多可以抓住的救命稻草,也是各大银行当下的攻坚焦虑所在。

综合回顾2024年行业表现,各行喊出多年的“轻资产转型”,仍未贡献出足够的业绩支撑;

被视作“第二增长曲线”的中间业务收入(以下简称“中收”),普遍增长乏力。

Wind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国有行及主要股份行中收集体下滑;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降幅均在5%以上,股份行中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降幅均突破15%。

不过业绩上的压力,不代表战略上的消极。

为走出传统信贷的路径依赖,各大行早已是左手抓零售、右手抢对公,在“黎明前夕”积极抢占财富管理与综合金融市场。

就整体表现而言,各大行2024年前9月整体中收,已呈现环比回温之势。

经历过周期底部的“抢筹大战”,轻资产江湖在不久的将来,或迎来更为激烈的竞争业态。

财富管理“要塞攻防”

挣脱表内资产与净资本“紧箍咒”的轻资产转型,是不少银行的长期夙愿。

零售方面,作为轻资产代表的大财富直面长尾客户融资、资产管理需求,在利率下行、高净值人群保值增值需求日益强烈的当下,被视为各大行转型的“兵家必争之地”。

回溯当年,财富管理的“蓝海”之名绝不是空穴来风。

作为“当打之年”的2021年,招商银行营收、净利同比增长12.04%、23.35%,增速较42家上市银行整体分别高出2.72个、10.94个百分点。

总营收中,非息收入占比接近4成,手续费及佣金同比增长18%。

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和托管三大项业务成为拉动招商银行业绩的核心因素,增幅高达29%、58%、28%。

只是如今,“零售之王”也难敌周期寒冬。

2024年上半年,招商银行中收同比下滑16.9%。权益市场疲软叠加产品降费,招商银行代销保险、信托、基金收入分别下滑57.34%、37.52%、23.35%。

一方面,自2021年起资本市场持续波动,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理财产品收益表现不稳定,以致银行代销难度加大;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为吸引客户的基金降费、为响应“报行合一”政策的保险降费,都进一步加剧了业绩降幅。

例如不久前金融监管总局人身险司司长罗艳君曾表示,自2023年8月推行银保渠道“报行合一”以来,全行业平均佣金水平较之前已降低30%。

大环境下的暂时“缩水”,并未打消各行发力财富管理赛道的热情。

纵观行业表现,一是以财富管理为导向的银行们,仍在进行战略加码。

例如招商银行行长王良在2024年表示,“低利率、低利差环境下,财富管理需求旺盛,给资产管理带来巨大机遇。”

自2024年4月起,招商银行已将全行零售AUM规模20万及以下的客户收归总行,由新成立的零售客群部下的远程服务中心进行集约化经营;

零售客群部设有客群综合团队、基础客群团队、双金客群团队等多个二级部门,客群重新划分呈现出“尾部整合、中部做细、高端做精”的整体思路。

浦发银行行长谢伟则表示,将深耕财富管理市场,坚持专业引领,打造一支资产配置专家团队、一支高素质的财富规划师队伍。

临近2024年尾声时,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更是集中宣布降费,对部分代销公募基金产品开展交易费率优惠,最低降至一折。

二是整体业绩大幅“缩水”时,各行仍在积极拓展AUM规模、私行客户数量等指标。

例如2024年上半年的存款利率下调,银行理财市场在“存款搬家”中普遍获益,25家银行理财子理财产品规模整体增长7.38%。

中邮理财、华夏理财、浦银理财、交银理财等8家理财子公司,规模增长均在15%以上。

已披露数据的国股行零售、私行AUM与客户数量,上半年均保持一定增速。

例如建设银行、招商银行零售AUM较年初分别增长6.7%、6.62%,浦发银行、中信银行个人客户数量增长3.82%、3.2%;

工商银行、民生银行私人银行AUM增速超10%,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私行客户数增速超10%。

先一步取得个人养老金销售资质的银行们,也在积极布局这一赛道。

企业预警通数据披露,截至上半年末,招商银行个人养老金账户数量已达668万户,位居已披露数据公司之首;另有4家股份行、城商行开户数量在100万户以上。

上述指标的增长也意味着,财富管理的周期“底部”,各行仍在积极“抢筹”,希望在市场回温前“锁定”份额。

发力综合金融

财富管理端如果是银行ToC的轻资产转型旗帜,那么投行业务则有可能ToB端的着力点。

从当下银行业的转型路径看,不少银行在表内对公信贷之外,发力债券融资、股权投资等直接融资,将综合金融概念视为走出路径依赖的突破口。

昔日“同业之王”兴业银行的转型,即是其中代表。

例如2017年后同业业务受挫后,兴业银行就曾以“轻资产、轻资本、高效率”为主线。

彼时的兴业银行在确定轻资产路经后,并未选择讨论度更高的财富管理赛道,而是基于“同业之王”的积累优势,将目标聚焦在对公领域,定下“商行+投行”转型策略。

组织架构改革上,主动撤销原有金融市场总部,设立同业金融总部(客户条线)和投行与金融市场总部(产品条线),为大型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2020年起,兴业银行FPA(对公融资总量)增速常年维持在10%左右,表内、表外余额均呈现增长;传统对公贷款增速一度接近20%。

动作上呈现综合金融特点的银行,不在少数。

2017年前后,工商银行也曾提出“大投行”战略,推进传统与新兴业务互促、境内与境外联动、银行与非银行业务融合;

平安银行提出“商行+投行+投资”道路,发展综合金融;

中信银行银行明确强化商行与投行联动、表内与表外联动。

具体实践上,多家银行“投行”战略已成果初现。

例如上半年,建设银行以投行手段为实体企业提供直接融资存续规模超9500亿元,新增直接融资规模超2000亿元;

邮储银行推进“融资+融智+融信”综合金融服务,投行中收同比增长近50%;

头部城商行中,北京银行债券承销规模同比增长46%,科创票据规模同比增长80%;

上海银行商投行联动带动对公获客较上年末增长43%,协助拓展理财代销渠道较上年末增长160%。

从收入结构看,投行业务能否补足对息差收债下对公信贷的缺口,仍是未知数。

例如兴业银行2023年以来,投行规模增速放缓,营收增量仍旧依靠表内业务拉动。

2024年前三季度,利息、非息净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2.39%、0.61%,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增幅为-15.16%;

即便是投行业务中规模显著领先同业的债券承销业务,也存在利润率较小的问题。

更何况综合金融这张对公新“船票”,在当下仍只适用于牌照齐全、能力领先的头部银行。

例如推动综合化金融服务,一方面需要多元牌照资质作为外部支撑;另一方面,复杂业务与同质化下的“价格战”,也对银行的业务服务、风险管理、以及定价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从当下各行的轻资产战略看,在拥挤的赛道上“两头下注”,是头部银行更普遍的打法。

例如,以财富管理业务闻名的招商银行,也已“轻型银行”发展战略下推进“投商行一体化”;2024年上半年投行业务贡献FPA余额较年初增长12.60%,批发对客业务交易量同比增长11.66%,票据客户数同比增长24.01%。

最早发力投行业务之一的兴业银行,也已建立线上7*24小时的AI智能财富顾问,致力做好“投前-投中-投后”财富陪伴;同期零售AUM规模达4.8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88%。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0 阅读:9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是一家创建于1999年8月的财经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