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等思政育人新部署新要求。当前,全面落实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纵深推进中处理好不同要素、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协调性的改善助力其实效性的提升。
提升师资队伍与学生群体的交互性
高校思政课改革要秉持需求导向,以学生需求为指引、以思政课教师需求为基础,织密师生协同合作的育人“点线面体”关系网络。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授课中瞄准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学科领域学生群体的诉求,并予妥善吸纳、及时反馈,在保证思政课政治高度、思想深度、理论厚度、情怀广度的基础上,提升其专业性、实用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仅注重教师在纵向授课理念、内容上的梯度升格,还要关切横向学科、教研等碎片化育人要素的跨度整合,形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科学育人线路。“大思政课”建设要有“大格局”,授课教师务必树立“大视野”,延展思政育人界面,单门思政课的讲授要同其他思政课系统衔接,思政通识内容的讲授也应及时回应课程思政建设“三观”培育引导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之间的耦合需求,避免其相互之间的割裂、断层。除了教材体系、课程体系等思政育人静态要素体系的优化,还应审视高校思政课育人实效的可持续性,以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对“教师讲、学生听”以及师生之间沟通、协作等动态行为要素予以体系化完善,以信息互通、行动互联避免其相互之间的脱节、脱钩。
完善讲学形式与讲授内容的场景化
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要求高校思政课形式与内容更为侧重场景“体验”,由此学生才能更有切身的学思践悟“体会”。高校思政课的讲授要贴近学生实际,注重内容的生活化,教学案例、素材的选取要契合不同时空环境下学生专业兴趣等关注点,避免落入同质化窠臼,在溯及过往的同时,着重发挥思政育人对学生未来生活工作的“引育”作用。高校思政课的话语要以学生听得懂、记得住的通俗化表达为出发点,“党言党语”“法言法语”同深扎民间“俗言俚语”的有机融合,是纾解其机械化、刻板化问题的可行之策。要引入“画像”思维,立体式塑造高校思政课的艺术化形象,将实践中的思政事例予以理论抽象化,将书本里的思政原理予以现实具象化——双向还原思政育人之本貌。当下,要进一步推进虚拟仿真的技术应用,对各类思政场馆、文物资料等予以数字化呈现,让学生获得真实感触。高校思政课“活起来”的关键是让学生“动起来”,基于结构化的专题设置、案例分析,施行多师同堂、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辩论式思政课堂,是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确保其思而有悟、悟而有行的重心所在。
推动舆论阵地与研学平台的一体式建构
高校思政课改革要以“大视野”拓展其“主阵地”和“多平台”,立足功能导向提升“产教研用”全要素生产率,全方位赋能思政育人的“生产力”跃迁。讲好思政课对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具有重要作用。要以思政舆论阵地建设领航理论发展、引导学术走向,密切高校思政课理论研究同实践中教学重点难点的衔接,立足学术前沿,有组织、持续性地科研攻关并予成果产出,为跨领域、跨学科、跨行业的高校专兼职思政课教师搭建交流平台,为绘制高校思政课改革蓝图奠定理论基础。高校各级党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以及宣传部、学工部等职能部门,既要各司其职,也要在集体规划谋划、集体备课授课、联合研学研修上苦下功夫。“行走的大思政课”应聚焦“学思践悟”育人功能的一体推进,迫切需要搭建集观光游览、教学科研、实训讲习、人才培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基地,尤其要在师资互聘互通、资源共建共享等方面实现有机联动,避免出现学之不用、用之不好等理论与实践对接难、转化难的瓶颈。
提升伟大精神与红色资源的融合增效作用
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既离不开伟大精神的内化和蓄能,也需要来自不同主体、领域的资源供给和整合,使其凝聚为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各类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应充分整合红色资源,开展“红色场馆里的思政课”,以红色资源丰富“大思政课”的教学场景和素材,赋能其高质量发展。高校思政课改革应赓续红色血脉,深挖、用好红色资源,将百年党史孕育的红色文化予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文化自信夯实思政育人的历史自信。通过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教培育,为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夯基固本,营造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围,便于吸纳、运用各类思政育人有益资源。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还要聚焦新时代伟大实践、伟大成就,厚植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采用更为关注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伟业以及民生细节叙事逻辑将思政课的“大道理”讲真、讲实、讲新。此外,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应回归政治动能、思想动能、组织动能、政策动能的蓄力和增进,在高校意识形态交锋的舆论场中坚守定力、保证弹力,实现思政课程感染力、教师感召力、学生感知力同应对腐朽错误思想侵蚀等风险挑战的复原力、导向力的统合与融贯。
艾宇茜(作者单位:重庆化工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4年度重庆化工职业学院一般项目“‘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红色资源育人的体系构建与实施机制研究”〈HZY2024—SK08〉、2022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博士项目“党的自我革命视域下党内法规制度实施机制现代化研究”〈2022BS002〉理论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