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条,作为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一般由债务人书写并签章,表明债务人已经欠下债权人借条注明金额的债务。钱物归还后,打条人收回借条,即作废或撕毁。而如果债权人遗失借条,债务人又没有还钱,这笔钱还能要回来吗?
日前,东兴区人民法院通报一起这样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案中原告阮某某遗失借条起诉追讨借款,而被告黄某某声称无借条无凭证,看法院如何裁定?
案情:债权人遗失借条,债务人称已偿还
原、被告原系朋友关系,后发展为恋人关系。原告阮某某起诉称,自2016年以来,被告黄某某多次向她借款,她均以现金形式出借款项给被告,累计借款共计9.3万元。
庭审中,阮某称,这笔借款,黄某先后两次向她打借条,第一次是借款累计达到8万元,因与黄某闹矛盾,在2021年3月3日,阮某找到辖区村干部求助,在村干部的见证下,双方达成8万元借款本金的借条凭证,约定一年后偿还。
而在这之后的一年里,黄某因购买山羊再次向阮某借款,由阮某代为支付了1.3万元的购羊款。2022年12月,两人再次因感情纠纷发生矛盾,阮某向辖区派出所报警。在派出所两名工作人员和村干部的调解下,黄某再次向她出具了一张新的借条,借款金额为9.3万元,其中包括了之前借的8万元,双方没有约定利息。因为有了新的借条,第一次的借条就此作废。
两年过去,黄某一直没有还钱,阮某将黄某起诉至法院,要求黄某偿还本金9.3万元并支付利息。
面对原告诉求,被告黄某却表示,他借的钱已经还了。他还款后,便收回借条原件烧了。庭审中,被告要求原告拿出借条,直指对方无凭无证。
面对被告说辞,原告愤怒的表示,对方根本就没有还钱。而自己之所以拿不出借条,是因为借条在2024年6月期间不慎遗失。
调查:法官追问偿还款项,被告沉默不语
庭审中,原告向法院提交了一张8万元的《借条》复印件,却并无原件。原告直指对方借钱不还,而被告声称已经偿还。
那么,被告到底有没有向原告借钱?如有借款,借款金额为多少?是否已经归还?
庭审期间,村干部出庭证明2021年3月3日在双方找到自己调解矛盾时,了解双方债务情况后,因为双方都不会写字,便代为执笔书写了8万元的借条。并证明2022年12月第二次写借条也是由自己代为书写的,当时有派出所两名工作人员和另一名村干部在场,第二次借条是9.3万元,这笔钱包含了之前的借款。第一次书写借条由此作废。
庭审期间,法官还多次询问被告,既称已偿还款项,可有证据?被告仅表示已偿还,在法官多次询问后才又表示自己向亲戚借钱还的,而当法官追问向哪些亲戚借了钱来还款时,被告却又沉默了。
判决:被告偿还本金9.3万元
法院审理后认为,原告主张9.3万元借款由两部分组成,其中2016年至2019年间其陆续出借给被告8万元,2022年,代被告垫付购羊款1.3万元。虽然原告两张《借条》均不慎遗失,但原告出具了《借条》一的复印件,《借条》二出具时不仅有证人执笔代书,另有白合派出所工作人员和他人在场,故法院认定上述事实足以认定原告曾向被告出借款项,出借款项金额为9.3万元。
被告抗辩其已经偿还原告借款,但其未提供偿还借款的相关证据,当事人对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应当提供证据加以证明,被告未提供其已经偿还原告借款的相应证据,由其承担不利的后果,故现有证据不能认定被告已经偿还了原告的借款。
据此,法院一审当庭宣判,判决被告黄某某自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偿还原告阮某某借款本金9.3万元。
法官点评:
该案以巡回审理的方式在黄某某所在村村委会进行,由此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旁听庭审。
“整个过程观看下来,收获了不少法律知识。”有村民表示。
庭审结束后,法官结合案件进行释法明理。法官提醒大家,出借和偿还款项,应妥善保管借条等相应的凭证,资金交付最好使用银行转账。同时,法官还表示,做人做事,诚信为本。丢了诚信,失去了立足的根本。
记者手记: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因借条遗失而引发的民间借贷纠纷。在原告阮某遗失了关键的借条原件后,她依然通过提供借条复印件、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等方式,成功地证明了与被告黄某之间存在的债权债务关系。这充分展示了在民事诉讼中,证据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借条虽然是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重要凭证,但并非唯一凭证。在本案中,尽管原告遗失了借条,但她通过其他证据链,如借条复印件、证人证言等,成功地构建了完整的证据体系,证明了借款事实的存在。这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出借还是偿还款项,都应当尽可能地保留相关证据,以备不时之需。
其次,被告黄某在庭审中声称已经偿还了借款,但却无法提供任何证据来支持其主张。这再次凸显了证据在诉讼中的重要性。在没有证据支持的情况下,仅凭口头陈述是无法改变法院对事实的认定的。因此,我们在处理类似事务时,一定要注重证据的收集和保存。
最后,本案也再次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无论是出借人还是借款人,都应当以诚信为本,严格遵守双方的约定。如果失去了诚信,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声誉和形象,还可能会面临法律上的不利后果。
综上所述,本案不仅是一起简单的民间借贷纠纷,更是一堂生动的法治教育课。它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增强法律意识,注重证据的收集和保存,同时也要坚守诚信原则,共同营造一个和谐、诚信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