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日本人发明了二维码,但他没看清二维码的价值,甚至都不愿申请专利,他认为二维码在10年之内一定会被淘汰。不料二维码被中国人发扬,把日本人气的不得了! 原昌宏盯着自己手中的二维码,脸上露出一丝无奈的笑容。他从未想过,这个当年为了方便管理汽车零部件的简单发明,竟会成为席卷全球的科技工具,而他本人,甚至未曾从中获得一分钱的利益。 这是一个奇特的技术旅程,从怀疑到放弃,再到全球普及,尤其是在中国,这项发明达到了无法想象的高度。在1994年,这一切都还未发生。 2019年,原昌宏坐在领奖台上,面对着台下的观众。他刚刚被授予欧洲专利局的发明家大奖,表彰他在二维码技术上的杰出贡献。谁能想到,这位早已名声大噪的“二维码之父”,当年却对自己的发明不屑一顾? 台下,有人问他:“如果你当年申请了二维码的专利,今天你或许已经成为亿万富翁了,后悔吗?” 原昌宏笑了笑,摇摇头:“二维码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赚钱,我们只想为公司解决内部的管理问题。我没想到它会有如此广泛的应用。”他的声音略显无奈,目光却坚定。 这一刻,现场气氛微妙而复杂。大家都知道,二维码已在中国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购物、支付还是出行,扫一扫二维码几乎无所不在。而在全球其他国家,二维码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展。然而,这一切的辉煌与原昌宏的初衷相去甚远。他的二维码成为了全球科技革命的重要工具,但这一切的财富与荣誉,似乎已经与他无关。 然而,原昌宏不知道的是,这一技术背后,还隐藏着一个让日本人“气不打一处来”的故事。 1994年。那一年,原昌宏和他的团队在日本的Denso Wave公司工作。他们的任务是为公司旗下的汽车零部件系统寻找一种更加高效的管理工具。此前的条形码技术虽然在物流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信息存储容量的限制和速度的瓶颈让它渐渐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编码方式,”原昌宏说道,他时常思考如何通过更高效的技术来提升公司内部的运转效率。终于,有一天,受益于围棋棋盘的启发,原昌宏想到,可以通过将信息分布在二维平面上来大大增加信息量。这一灵感催生了二维码的诞生。 最初的二维码设计用于存储产品零件的生产、存储和运输信息。它确实解决了公司内部的管理问题,原昌宏的任务圆满完成。然而,正如他自己所说:“这只是一个小发明,我们从没打算让它走向市场。” 当时,Denso Wave公司也没有将二维码视作商业机会,而是选择将其开放,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甚至连专利保护也没申请,因为公司高层和原昌宏一样,认为二维码只是短暂的工具,最多不过再流行十年。 转折点出现在2000年初,特别是在智能手机开始普及的时代。 与原昌宏的保守估计不同,二维码的实际应用迅速扩大,尤其是在中国。2000年代末,随着微信、支付宝等移动应用的崛起,二维码成了支付的代名词。 无论是在街头买一杯奶茶,还是在高级商场购物,扫一扫二维码,支付立刻完成。这种快捷、无现金的交易方式在中国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热潮。 2011年,中国企业家徐蔚正式将二维码技术应用于移动支付领域,并申请了相关专利,成为了这项技术的全球授权者之一。与此同时,中国的科技巨头们纷纷跟进,将二维码作为其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社交互动的基础工具。 到2016年,中国的二维码使用量已达到了惊人的规模。据统计,中国人每天使用微信扫码达10亿次,使用支付宝扫码达到5亿次。这种广泛的应用甚至让国外的政要们都惊叹不已。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访华时曾感慨:“中国的移动支付实在是太方便了。” 二维码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还成为了中国科技创新的象征之一。它被认为是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与高铁、共享单车、网上购物并列。 正当二维码在中国大行其道时,日本方面却陷入了另一种情绪中。 “如果当年我们申请了专利,现在每天光是中国的扫码费用就能赚几十亿了。”有日本企业家感慨道。确实,假设每次扫描二维码收取一分钱,中国一天的扫码量就足以让日本企业每日收入数亿元。 事实上,日本并非没有尝试过重新申请专利。2019年,有报道指出,日本公司试图通过修改二维码的专利申请来收取使用费,计划向每次扫码收取0.06元人民币的费用。 这一提议在国际上并未获得认可,尤其是在中国。中国科技公司早已申请了自己的二维码相关专利,并在全球范围内掌握了该技术的商用权,这使得日本方面的计划难以实现。 随着二维码技术的不断发展,日本方面逐渐意识到,二维码不仅仅是一个信息存储工具,而是互联网时代的重要桥梁。然而,对于发明者原昌宏来说,他早已错过了这个技术变现的最佳时机。 回到领奖台上,原昌宏的眼神依旧平静。他并没有因为错失商业机会而感到懊悔。 “二维码不仅仅是一个发明,它让世界变得更加便利。”原昌宏在采访中说道。
1994年,日本人发明了二维码,但他没看清二维码的价值,甚至都不愿申请专利,他认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呀
2025-01-09 17:47:45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