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25日,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推进会,对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进行动员部署。
一直以来,扬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科学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各中小学将科学教育纳入学科教学、社团活动、综合实践等课程之中,成为助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基础性课程”。
浓厚科学教育的“氛围感”
走进扬中市长旺中心小学,扑面而来的科技气息让人惊讶于它是一所仅有188名学生的乡镇小学。“得益于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发展,我们在对学校进行整体重建的过程中,把‘十室两廊’的校内科技教育场馆进行了精细调整,进一步丰富了‘儿童梦工场’STEM实验室、比特实验室、智慧电子实验室、机器人设计室等,改造科技文化长廊,学校所有场域均融入最新的科技教育课程,扩大学科融合的力度,进一步提高使用率。”校长缪志国说道。这样一所满满科技氛围感的乡镇小学,先后有272人次在参加江苏省、镇江市级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奖;《不会滑落的肥皂》《刻度圆规》等学生创新作品获国家专利,《自适应智能远光灯控制系统》《自动除尘地板》等一大批创新创意作品获省、市创新大赛一二等奖。
在扬中,几乎所有中小学都能充分利用自有资源,从校内科技馆(长廊)推出各种特色活动,到开展科学课、科技节,再到线上线下进行的科普讲座,面向学生的各种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科学教育越来越多。同时,各校也积极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结合自身的教学资源和优势,开展阅读竞赛,科幻画、征文创作比赛、展览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
开设科学教育的“特色课”
“这个叫做茎段,这里是花蕾”……在新坝中心小学的劳动基地里,一群孩子像小麻雀般围着科学老师议论着基地里的蔷薇花。新学期,新坝中心小学依托学校现有场地和资源,开发“蔷薇花开”校本课程,方勇老师带领孩子们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从蔷薇花的叶片、茎段或花蕾中分离出细胞或组织,进行无菌培养。通过科学实验的方法,深入探究蔷薇花的生长机理、遗传特性以及其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潜力。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双减”下的课后服务、研学实践为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升创造了良好契机。扬中市实验小学开设了航模车模、机器人、计算机编程等多项课后服务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参加学习,让更多学生有更多时间走进科学,爱上科学。扬中市外国语小学组建科技教育核心研究教师团队,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年级制定“安全与生活”“智能与生活”“科技与生活”“环境与生活”“科技与生活”“环保与生活”为主题的“科创生活家”课程,带领学生长线研究,发现生活中的科学奥秘,享受探索实践之趣。
集聚科学教育的“协同力”
科学教育资源多样且分散,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多所学校借助“馆校结合”协同育人,将校外优质科学类教育资源与校内资源形成有益补充,与大全集团、环太集团、友谊手套厂、立新村高效农业园、扬中博物馆等等共建校外实践基地,学生亲临生产制造企业的第一线,与科技工作者面对面。利用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等活动,开设亲子课堂,指导开设“家庭实验室”,让父母、亲人成为“家庭实验指导师”,既培养了学生以科学视野观察日常生活的科学素养,又借助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实践、互动增进了亲子关系,受到了孩子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扬中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方学建表示:“我们以改造青少年活动中心为契机,面向中小学生推出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编程、车辆模型制作及智慧电子四个前沿科技课程,试运行当日吸引超过150名青少年科技爱好者热情参与。同时,我们与市科协联手,成功组建20人的科学副校长专家库,实现全市中小学校科学副校长全覆盖。这些专家未来将深入扬中各中小学校,对学校科学教育进行深度指导和支持,助力扬中科学教育迈向新高度。”
通讯员陈新宇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万凌云
校对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