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走进大理州非遗传承人李凤章的“太和草堂”,一股木材香味扑面而来,一件件木雕作品摆满房子。只见他手拿刻刀在木板上神情专注、手舞刻刀、精雕细琢……一刀一凿间,刻刀所过之处,木屑四处飞扬,待屑花吹落后,原本一块平淡无奇的木板,就变成了一幅栩栩如生高级艺术品。
李凤章是大理州洱源县凤羽镇凤羽翔村人,12岁就跟父亲做木雕、学手艺。耳濡目染,再加上自己对木雕的悟性和极大的天赋,一干就是60多年。用一把刻刀,坚守着木雕手艺,并将木雕手艺运用得炉火纯青。精心构图,铅笔画线,直尺度量,再用墨斗弹线,新建民房、修缮寺庙、翻修古建筑等,闲时没事时,还用手中的刻刀雕琢出一件件精美艺术品。
在木雕中,李凤章最擅长的是大型建筑工艺木雕,尤以白族民居,同时以寺庙、梁台楼阁等见长。其作品传承了传统工艺,坚持弘扬当地木雕文化,又融入现代元素,注重生活气息,技艺精湛,别具一格。其加工的沙发、桌椅、凳子、茶几、八仙供桌等实用家具,以及托盘、升斗、犁等生活用具,牌匾、人物、浮雕、版画等层出不穷。一家三代人倾心木雕事业,深受人们喜爱,成为当地木雕行业的佼佼者。
“我父亲是木匠,跟随父亲学了这门技术,参与‘三坊一照壁’的木工,自己爱上了木雕。木雕雕了几十年,到现在已经75岁。但是,我心愿还未了,就是想要做一些小样品,给后人传承下去,留个纪念。”一路走来,李凤章带徒弟传授木雕技艺,出师的徒弟又带出一帮徒弟,现已超过100人。他们成了远近有名的木雕师傅,更让木雕工艺焕发青春和活力,代代相传。
“跟我师父就是学着木雕,建大房子,做传统家具。出师后我也一直从事木雕工作。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徒弟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1994年出师的徒弟赵福华,现在也当上了师父,还带出了10多个徒弟,仅他手上就建盖了近百套房子。
李凤章的木雕,工艺精妙,立体感强,圆润饱满,活灵活现,用材一直选用松木、楸木、核桃木等,木材质地坚韧、强度高、结实耐用。每一件都是传统手工,一刀一凿、精雕细琢出来的,无论纹理、流线和深浅都追求精致,即便再小的物件也要凿上千次,还要反复打磨修整。大的作品那就需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有的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雕刻完工。
说起每一件木雕作品,李凤章很健谈。雕刻前,构思图案是关键,然后用笔画好线条,再由浅入深进行雕刻、修整、抛光、打磨、组装等。最难的就是构图,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窗花上雕刻梅花、菊花、飞禽走兽等,大门、楼阁、房梁等上雕琢的“春夏秋冬”“松竹梅兰”“渔樵耕读”等,经他一双巧手雕刻都饱含意义,内涵丰富,既有文化又有故事,耐人寻味。
采访当天,恰逢李凤章修缮大门。叫来了两个徒弟来帮忙,他在下面指挥组装,仅门头一小部分就花了大半天工夫。这让人明白,在他刀下,木雕不单是简单物件本身所表现的样子,还是他“匠心”的体现。
李凤章曾先后参与凤羽凤翔书院修建、凤羽三教宫建设、凤羽源胜会仙阁修缮等,还参与了当地众多亭台楼阁的修建工作。一套传统手工雕刻而成的八仙供桌市场上卖到4万多元,其他的商铺牌匾、屏风、太师椅、木版画等木雕物件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
“凤羽在生产生活中孕育了丰富的非遗资源,木雕是其中之一。凤羽木雕最大的特点是集文化、生活与实用于一体,民居、寺庙选用不同的图案与元素,每一构件都有相关的寓意。像李凤章老人这种通过师父带徒弟的方式,通过活态传承让非遗木雕技艺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凤羽文旅中心工作人员杨涛介绍,当地加强对木雕老手艺的传承和保护,让这项传统手艺得到更好传承和发展。
在李凤章的作坊里,有几幅刚完工不久的人物版画,其中的人物传神逼真,举手投足清晰可见,栩栩如生,令人称奇。多年来,李凤章用木雕讲述当地故事,介绍人文风土,展示千年技艺。如今,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没有停下脚步,还在雕刻不息,更希望带领更多的年轻人学习木雕,热爱雕刻。
开屏新闻记者王利绚通讯员施新弟李素敏赵喜杏罗灿新摄影报道
一审孙琴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