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刚
“随手拍张照,参加就有奖”“春节前投稿就有奖”……即将迎来寒假的大学生们,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收到了满屏“竞赛通知”。还有不少不限专业的“竞赛”延期一个月,等他们放假后交作品。潮新闻记者调查发现,市场上充斥着以低门槛、高获奖率为噱头的一批含金量低、组织松散的“水赛”。“竞赛生意”机构通过收取报名费、证书费、冠名费等,获取不菲利益,也助长了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功利心。(1月8日潮新闻)
对于大学生而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参与竞赛本是提升自身能力、丰富履历的途径。然而,“水赛”的泛滥让竞赛的意义大打折扣。学生们无需付出太多努力就能轻松获奖,拿到所谓的“荣誉证书”。长此以往,不仅无法真正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反而会让他们养成急功近利的心态,忽视了真正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
劣币多了,良币势必会受到影响。与正规学科竞赛严格的选拔机制和评审标准不同,“水赛”往往只要求参赛者提交简单的作品或照片,甚至不需要任何专业背景或技能。而获奖名单也往往是大名单,只要参与,几乎人人都能获得奖项。这种看似容易获得的荣誉,实则是对学术严谨性和竞赛精神的极大亵渎。当“水赛”充斥市场时,那些真正有价值的赛事反而被淹没其中,导致资源浪费,同时也让学生们难以分辨哪些是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的高质量竞赛。
相比于中小学生学科竞赛,大学生“水赛”可以说名目更多,管理更难。一方面,相关部门对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审批、监督等环节存在漏洞,使得一些不法机构有可乘之机。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和教育机构对学生参与竞赛的引导也不够到位,未能帮助学生辨别竞赛的真伪和价值,导致学生容易被“水赛”迷惑。
如何避免大学生“水赛”泛滥,一方面要管住“水赛”的组织者,不能任其放水敛财。目前,各类大学生竞赛五花八门,举办机构背景不一,缺乏统一管理。这就要求教育部门要强化监管力度,对赛事主办方资质、赛事流程规范、评审公正性严格审核,定期清查“水赛”,斩断背后利益链,让竞赛回归纯粹。同时,社会组织、行业协会也应发挥监督作用,不能任由下属单位随意举办赛事,借机敛财。
另一方面,要管住“水赛”的参与者。大学生之所以参加“水赛”,主要是“水赛”的证书有用,可以在综合测评和推荐保研等活动中增加分数。所以对于高校来说,要改进目前的学生测评体系,建立正规竞赛名单,减少竞赛类奖项的加分。对于使用“水赛”证书蒙混过关的学生按照违纪处理,减少购买“水赛”证书的冲动。
除此之外,高校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向学生精准推送正规、高水准赛事,通过开设相关讲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竞赛观,明白参与竞赛是为知识积累与能力进阶,而非虚荣装饰。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具有挑战性、创新性的竞赛项目,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让竞赛回归其应有的本质,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提升能力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