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1世纪经济报道,近期,不少银行理财投资者发现自己购买的高收益率产品实际收益大幅缩水。多位理财子公司投资经理对记者表示,"千万不要看产品标注的收益率,这都是我们'打榜'产品,实际上最后都拿不到这个特别高的收益率。"
据了解,目前部分理财子公司为扩大资管规模,通常使用小额"壳产品"频繁发行新份额,刻意标高收益率吸引投资者。这类产品在投资者买入后不久,收益率往往会"断崖式下跌"。这种产品在业内被称为"理财刺客"。
具体操作方式是:同一家理财子公司的多只银行理财对应一只信托计划。通过在信托计划中调配未分配盈余,使新发产品在初期获得6%-8%的高收益率。1-3个月后,产品对普通投资者开放营销,以"过往高收益"吸引资金。然而购买后,实际收益率往往降至2%左右。
“这种做法对普通理财投资者具有极大的欺骗性。渠道端现在也深谙这些‘玩法’,甚至向理财子公司定制这样的产品,要求初始收益率比其他产品更高,甚至2024年年底水涨船高来到了7%以上。以目前底层资产价格来计算,理财收益率鲜少能达到这样的水平。”理财公司人士表示。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市场存续24211只银行理财产品,而全市场新发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高达29649只(含私募产品)。频繁发行"壳产品"不仅导致投资团队精力分散,还造成行业无效竞争。
去年12月,监管部门已要求理财子公司不得通过收盘价、平滑估值等方式熨平产品净值波动,并要求将产品正偏离返还原产品客户,不得用于新产品营销宣传。
据第一财经报道,监管对此态度明确,理财子公司应遵循净值化原则发展产品体系,不应尝试采用其他估值方式。
业内人士表示,理财子公司此前用多种另类估值方式平抑净值波动,与资管新规背离,先后被叫停。监管此次明确表态后,理财子公司将逐渐失去“平滑化”手段,未来理财产品收益或难达业绩比较基准,产品的波动性或加剧,投资者和理财子公司都要适应净值化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