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阿拉善盟:厚植民生福祉,绘就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 2025-01-10 15:14:40

米诺恒

阿拉善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最西部,全盟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9万人,在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少。阿拉善盟辖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3个边境旗以及策克口岸、乌力吉口岸两个边境口岸,边境线长735公里。

近年来,阿拉善盟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围绕边疆美、边民富、边防固的要求,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亮丽北疆增添动力。

▲“西荒二期”综合治理项目(阿拉善盟民族事务委员会供图)

边疆美,美在生态立边、不负青山

民族地区大多是我国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和生态屏障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阿拉善盟是国家“三区四带”(指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和长江重点生态区,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和海岸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北方防沙带”的重点区,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横亘全境,占全盟国土面积35.11%,是内蒙古自治区乃至祖国西部生态安全的咽喉和要塞。近年来,阿拉善盟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觉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

阿拉善盟开展飞播造林治沙已有40多年,开创了在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地区实施飞播造林的先例。截至2023年底,全盟累计飞播造林总面积达705万亩。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与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形成了两条总长460公里、宽3到20公里的大型防沙阻沙“锁边”防护林草带,有效遏制了腾格里沙漠与乌兰布和沙漠的前移扩展危害,形成了“绿带锁黄龙、沙漠披绿装”的壮丽景观,确保了黄河、贺兰山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乃至华北平原生态安全和粮食生产安全。

阿拉善盟不断深化各族群众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满足了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促进各族群众的生态家园得以永续发展,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盟提供了绿色支撑。

额济纳旗东风镇古日乃嘎查的治沙老人图布巴图,被当地人称为“治沙愚公”。2002年,退休后的图布巴图决定在这片荒滩上种梭梭。他与妻子陶生查干在古日乃苏木的沙漠中拉起了一道10公里长的围栏,围封2000多亩荒漠,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购买梭梭苗,走上了一条漫漫治沙路。如今,在4000多亩的戈壁荒漠里,图布巴图已经栽植了近20万株植物,这些植物在巴丹吉林沙漠的边缘奇迹般地筑起了一道生态屏障。

既要绿起来,也要富起来;既要治沙,也要致富。近年来,阿拉善盟坚持防沙治沙、增收致富并行,充分发挥逆向拉动的促进作用,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健全完善“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基地辐射、农牧民参与”的联结机制,培育形成清洁能源和生态沙产业等绿色生态产业,探索走出“治沙”获益、“用沙”发展、“靠沙”致富的特色之路。全盟现从事生态沙产业的农牧民有3万多人,户均年收入3万—5万元,部分农牧户年收入可达到10万—30万元。

王刚是阿拉善盟发展生态沙产业的受益者之一。通过政府引导,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茫来嘎查的农牧民主动向沙漠要效益,改进肉苁蓉嫁接技术,推动产业转型,每年每户肉苁蓉产业收益就有8万—10万元。“种植梭梭不仅绿了沙漠,更鼓了我们的‘钱袋子’。”王刚说。

经过各族群众的不懈努力,如今的阿拉善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抬头是醉人的“阿拉善蓝”,环顾是怡人的“生态绿”,人民群众满意度、幸福感不断提升。

▲徐乃超和李文娜夫妇在边境地区巡逻。(阿拉善盟民族事务委员会供图)

边民富,富在产业引领、项目带动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边疆地区一个都不能少。近年来,阿拉善盟把边境地区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大力发展壮大骆驼产业、观赏石产业、文化旅游业等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塑造知名品牌,努力在“特色”和“精品”上闯出新路子。

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阿拉善盟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统筹骆驼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骆驼现代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积极推进骆驼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绿色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把原先的小产业做成了带动各族群众增收的大产业。通过驼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骆驼养殖示范户的辐射带动,采取土地发包、吸纳就业、订单合同、牲畜托管、入股分红等方式,拓宽养殖户增收渠道。

阿拉善右旗神驼乳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骆驼标准化养殖、驼奶加工以及驼奶系列产品的开发、研制、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驼乳收购范围可覆盖阿拉善右旗7个苏木镇及阿拉善左旗养驼户。2024年以来累计收购驼奶约600吨,未来生产线全部投产达效后可实现年销售额4亿元,可产生税收3000万元。

布音楚格拉是阿拉善右旗土生土长的牧民,2019年,看到政府大力扶持骆驼产业发展,他抓住机遇成立了玛拉沁艾勒养殖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争取项目资金,合作社先后投资300多万元,购买了挤奶母驼,完善了基础设施。经过4年多努力,合作社现有母驼160多峰,年收入达到120多万元。

行走在阿拉善广袤的大地上,沙漠牧野处处涌动着发展的活力:生态环境更美了、特色产业更旺了、各族群众的口袋更鼓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更牢了……一幅生态美、产业兴、农牧民富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阿拉善右旗边境管理大队巾帼巡防服务队正在巡边。(阿拉善盟民族事务委员会供图)

边防固,固在守土戍边、稳边兴边

近年来,阿拉善盟不断改善边疆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确保各族群众住得下、守得住。阿拉善盟始终把破解边境“空心化”问题作为稳边固边兴边的重要抓手,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加快推进边境地区“水电路讯”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十四五”以来,阿拉善盟累计争取落实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8704万元,实施了66个基础设施类建设项目。大力提升边境地区产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保障水平,不断改善边境地区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切实提升守土戍边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荣誉感。

边境网络通信覆盖工程的顺利落地,使中蒙边境线上的阿拉善左旗银根苏木搭上了发展的快车道。银根苏木243户常住牧户全部用上了4G、5G网络通信,肉奶食品和奇石加工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牧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在银根苏木电商直播基地,主播们向网友推荐奇石等特色产品,受到不少消费者青睐。

边防之固,固在勠力同心。近年来,阿拉善盟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构建大安全格局,深入推进平安阿拉善建设,坚持党政军警民企合力强边固防,探索推行了草原110、戍边警务室和居边护边蒙古包哨所、红色堡垒户等举措,夯实联防联控和双拥共建基础,构建起了稳边固边的“天罗地网”,有力推动了大漠边境安宁稳定。在阿拉善盟,涌现出坚守生命禁区的算井子边境派出所、边防民兵驼兵排、大漠边境“第一哨”谢宝民、戍边夫妻警务室徐乃超和李文娜等一批稳边固边的模范集体和个人。

在阿拉善右旗恩格日乌苏嘎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尼玛老人与儿子哈达布和坚守国境线50余年,累计巡边18万多公里,被称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2023年,尼玛老人的孙子宝泉成为边境派出所的一名干警,接过了奶奶和父亲的接力棒,在祖国边疆继续谱写卫国戍边的佳话。

“方圆30余公里,8户27名牧民,走访一趟要一天。在这里,靠我们两口子远远不够。我们与边防连队、司法所、村委会等签订联勤联建协议,建了4个群防群治组织,发动边民群众共同参与边疆治理。”在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银根边境派出所戍边夫妻警务室,民警徐乃超说。

边境兴则边疆兴,边境治则边疆稳,边民富则边疆固。在阿拉善大地上,各族干部群众凝心聚力,担负起守卫祖国北疆的重任,合力书写着守边戍边、强边固边的动人篇章。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期、1月6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0 阅读:0
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

该账号由《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