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武汉市政协委员、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余丽蓉告诉九派新闻,今年她带来的提案是,积极申创“世界美食之都”,提升武汉美食文化影响力。
余丽蓉介绍,“世界美食之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中美食创意领域项目。武汉有深厚的美食文化底蕴,全市特色美食街、“航母餐饮店”等数据均位居全国前三。
余丽蓉。图/受访者提供。
她表示,美食作为旅游体验的关键元素之一,对推动文化旅游发展和促进消费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武汉在这方面的潜力巨大。
武汉常被外省朋友誉为“碳水之都”,这里的“过早”(早餐)文化不仅是一大特色,也是优势,更是城市活力的象征。
例如,热干面已经成为武汉的一张名片,其声誉远播至全国各地。这些标志性美食是传承与创新的载体,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余丽蓉比较关心年轻人的消费。她说,“他们并非一定要去酒店里点餐喝酒,反而比较热衷于探索街头小吃,并将其融入对城市空间的独特感知之中。小吃、美食已成为他们旅行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武汉成功入选世界“设计之都”,成为中国继深圳、上海、北京之后,第四座获得这张世界级名片的城市。
她认为,这次成功不仅为武汉积累了宝贵的“申都”经验,也显著促进了武汉城市品牌宣传和国际形象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推进“美食之都”建设是切实可行的,也是有必要的。
数据显示,2023年武汉餐饮收入396.04亿元,增长18.2%。从武汉入选世界“设计之都”的经验看,申创世界“美食之都”能够有力地优化餐饮生态,整合餐饮资源,提升餐饮品质,充分放大餐饮在提振消费中的作用。
余丽蓉说,和已经成功申创世界“美食之都”的城市比较,武汉市面临着产业资源整合不够、外部市场拓展不足、教育培训体系不优等问题。为此,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谋划启动申创世界“美食之都”。一是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美食之都”申报要求、流程。二是以四年为周期研究出台规划纲要,制定各项工作时间表和每年度工作任务,明确责任主体,发布具体政策措施。三是强化文化创意和美学对武汉餐饮的赋能,加强武汉美食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第二,提升武汉美食文化影响力。一是研究制定楚菜菜品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二是放大“武汉热干面”的品牌效应,打造武汉特色早点产品矩阵。三是谋划高水平的楚菜研讨会、试吃会,强化区域内产业链整合,持续优化改良烹饪技艺,推动楚菜菜品的研究和创新。
第三,优化武汉餐饮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加强对武汉名菜、名小吃、名厨、名店的宣传,提升社会对美食文化、厨师职业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二是构建和完善包含中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多层次,涵盖应用型和研究型全方位教育体系。三是支持符合条件的楚菜大师参与烹饪大师工作室认定,完善“名厨”认证体系。
九派新闻记者曾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