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霸王茶姬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招股书,这也是首家即将赴美上市的中国茶饮企业。招股书显示,该公司年赚25亿、GMV295亿元、全球开满6400家门店,三年卖出6亿杯“伯牙绝弦”。在咖啡文化主导的全球饮品市场,这家尝试用“东方茶”叩开各个国家大门的新茶饮,是否能继续他的成功?
霸王茶姬从2017年成立到现在已有八年,它的成功,总结起来三条经验:不追随茶饮行业新品的“周更”竞赛,聚焦原叶鲜奶茶大单品赛道。学习星巴克推行口味标准化,自研全自动茶饮设备稳定茶饮口味,几千家加盟店的口味差异率不到2‰,出茶效率也奇高,平均一杯只要8秒。原叶鲜奶茶也减轻了冷链物流的重资产依赖,创造出5.3天的库存周转,在门店数超过1000的现制茶饮品牌中最低。
这些经验就是全球化发展的本钱。星巴克用几十年将美式咖啡变成世界语言的品牌壁垒,意大利浓缩咖啡的萃取技术、阿拉伯咖啡豆贸易网络、欧洲咖啡馆的社交传统共同造就了它的成功。霸王茶姬的机会在于,茶饮同样具备成为世界语言的潜力,英式下午茶有红茶,印度阿萨姆红茶和中国各地茶叶亦在全球占据产业上游,霸王茶姬将“Tea Latte”印在杯身,试图“用一杯茶链接每人每天”,如果能通过文化转译,重构产品叙事,现代茶也将成为世界消费符号。
霸王茶姬用标准化制作解决了加盟店扩张与品控的难题,但全球化并不是简单的复制,如果在纽约曼哈顿或吉隆坡双子塔复制这套体系,庞大的加盟店规模,将使得变量呈指数级增长。北美消费者能否接受“伯牙绝弦”的茉莉茶香?新加坡如何调整糖分配比?这些问题要解决并不容易。但是从最近霸王茶姬的动作来看,他也在时时根据市场环境和消费者需求调整产品,如根据消费者反馈改良“Tea Latte”,围绕原叶鲜奶茶推出低因茶,敢对超级单品伯牙绝弦下手,将咖啡因减半;推出茶拿铁和现萃茶,以变化应对变化,再透过标准化口味落地。
与手机、服装的在地化不同,茶饮直接挑战消费者的味觉记忆。强如可口可乐,进入中国市场时也经历过“中药味”的漫长驯化。霸王茶姬在马来西亚门店将糖度下调,在新加坡推出冷萃茶系列,这些微调背后或许也是对口味的谨慎试探,如果能摸索出本地口味与标准化平衡点,无疑将会为中国茶饮行业打开全球化格局积累更多经验。创始人张俊杰说的“服务100国消费者”,这一野心正在全球150多家门店经受压力测试。
商业史上所有伟大的全球化品牌,都是从不可能中撕开裂口。张俊杰把北美首店开在洛杉矶核心商圈而非唐人街,这个选择或许表明,东方茶饮不需要蜷缩在文化飞地里寻找安全感,选择“CHA”作为代码刻进纳斯达克显示屏,他们书写的也许不仅是某个品牌的资本故事,更是一个古老产业在全球化语境下的生存样本,毕竟,在星巴克用拿铁重构咖啡文化的三十年后,也该有人用东方茶香重新定义“第三空间”。
冯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