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如何成为“蓝区”

本报驻新加坡特约记者辛斌

不久前,英国广播公司刊文详细介绍了新加坡成为全球第六大“蓝区”的原因。“蓝区”可以理解为长寿地区,此前世界公认的五个“蓝区”是日本冲绳、意大利撒丁岛、哥斯达黎加尼科亚、希腊伊卡里亚岛、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小城洛马琳达。“蓝区”一词最早由美国记者丹·布特纳提出,当时他与美国国家老年研究所联合开展一项研究,探索长寿的因素,之后确立了五大“蓝区”并建立团队确定“蓝区”九大核心要素,包括居民顺其自然地生活;有目标;规律生活以减压;吃饭八分饱;多吃植物性食物;适度饮酒;融入社区;与所爱的人保持亲密;被有健康习惯的人包围。2023年,布特纳及其团队将新加坡评为“蓝区2.0”,美国视频平台“网飞”在新播出的纪录片中,将新加坡称为全球第六个“蓝区”。

1960年到2021年,新加坡居民预期寿命从65岁升至83.5岁,增加近20年。据估计,该国如今预期寿命超86岁。过去十年,百岁老人数量从700人增加到1500人,80~99岁居民数量增加一倍多。新加坡心血管病死亡率处于全球较低水平,医疗保健系统较完善。

新加坡卫生部长王乙康表示,新加坡被列为长寿“蓝区”,显示出健康和社会政策行之有效,令人鼓舞。新加坡卫生专家劳伦斯·王将居民长寿归功于一系列因素,包括良好的治理水平、完善的经济保障、便捷的医疗保健和稳定的公卫政策。

展开减糖行动。2017年,在新加坡卫生部督促下,可口可乐公司等7家饮料制造商承诺,到2020年,在该国售卖的含糖饮料中糖分将不超过12%。2020年起,该国全面禁止任何形式的高糖饮料广告。2022年底,新加坡全面实施含糖饮料分级制,通过A、B、C、D四个等级提醒消费者对应饮品的含糖情况。另外,在健康促进局呼吁下,新加坡小贩中心(售卖熟食的市场)逐步推行安装饮水机,鼓励民众多喝水。

向慢性病“宣战”。近年来,新加坡政府推出以预防保健为核心的“健康新加坡”计划。其中一大目标是推动精准医疗服务,每名参与民众都可选择一名能提供长期医疗服务的全科医生,定期与医生商讨保健计划,针对潜在健康问题寻找对策。另外,民众进行官方推荐的健康筛查、接种疫苗,将获得全额补贴;在私人诊所购买常用慢性病药物,可享有接近大型综合诊疗所的药价。

推进“自然城市”。新加坡建设局2005年推出“绿色建筑标章”项目,根据性能及对环境的影响,将建筑物分为四个等级,以期让建筑物绿色发展。目前,新加坡约有55%建筑物进行了绿化改造。新加坡2021年宣布,计划在2030年达到80%建筑绿化目标。新加坡理工大学副教授钱思程表示,早期外界对新加坡的印象是城市里的花园,再转型为花园里的城市,如今努力打造为与大自然为伍的自然城市。在新加坡生活15年的柯凯特表示,城市的精心规划令他印象深刻,专注可持续性、高效利用土地、将绿色空间融入城市生活,带来了舒适的生活环境。

新加坡市民沙兹瓦尼表示,自己亲眼见证居民健康意识转变。近些年,政府对烟草和酒精征收重税,加上严格的公共场所禁烟政策,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个人健康。健康促进局还采取举措,鼓励居民选择更健康的饮食;城市各处配置公园、健身角等,大批居民养成了定期锻炼习惯。

王乙康在不久前举行的一次会议上表示,新加坡立志成为“蓝区3.0”。当前新加坡预期寿命和健康寿命之间仍有10年差距。“未来,我们的首要工作是缩小两者的差距,通过政策鼓励居民调整生活方式,让健康长寿状态持续更久。”▲

1 阅读: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