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医药健康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近年来,人工智能在药械设计中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研发格局,为药械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核心动力。”
1月1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张钹在2025第二届全球健康产业创新大会上作主旨发言时表示,随着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将在医疗健康领域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作为中国人工智能主要奠基者,张钹40岁后跨界走进这个“无人区”,也是首位人工智能领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如今已经89岁的他很早就关注到了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巨大潜力。
“在医药界有一个双十定律:一款创新药从启动研发到上市,平均成本超过10亿美元,研发时间超过10年。人工智能的出现,大幅缩短了这个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张钹解释,药物靶点的发现和验证、药物分子的设计和优化、药物分子的筛选等步骤,都能够通过人工智能按下“加速键”。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医疗器械领域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凸显,无论是改善诊断和治疗精度,还是运行效率及个性化部署,都带来了相当显著的变化。”张钹说,以手术机器人为例,人工智能增强了机器人系统,包括外科医生控制台、床旁机械臂系统、成像系统3部分。不仅如此,康复机器人中,人工智能驱动的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也应运而生。
但我们也要看到,尽管技术路径已经明确,但真正通过人工智能做出来的药品还未出现,大多数还处于实验阶段。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数据虽多但质量参差;二是深层算法并不匹配所需版本。这也是这一领域仍需努力的方向。
此外,张钹也指出了当前人工智能在医疗应用中存在的挑战和机遇。他呼吁,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必须加强跨学科研究,建立更为完善的伦理规范和法律框架,保证技术的安全性和公平性。“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安全、可信、可靠、可扩展的人工智能体系,这样才能真正地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
主编:邱越
校对: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