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推动城乡环境整治

“破题”城乡蝶变共绘幸福画卷

行走在惠州的城市乡村之间,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处处是风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映入眼帘,展现了惠州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面貌。

从惠州北部的连绵山区,到繁华喧嚣的中心区CBD,再到南边宁静祥和的滨海小镇,乡村、镇街、县区各具特色,美不胜收。城乡环境整洁有序,群众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为惠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惠州市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头号力度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以垃圾分类为突破口,以农村环境整治为着力点,以市容秩序提升为关键点,在全域范围内打造新时代城乡的靓丽风景线,为惠州推进“百千万工程”贡献“城管智慧”和“城管方案”。如今,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加快,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画卷在惠州徐徐展开。

垃圾分类

提升群众参与度,破解厨余垃圾分类难题

垃圾分类作为提升惠州居住环境质量的核心策略,在“百千万工程”的实施与人居环境的全面优化升级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为确保这一环保行动能够高效、有序地推进,我市出台了《惠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为垃圾分类工作的具体实施提供了清晰明确的法律框架与坚实的制度支撑。

为积极响应住建部垃圾分类宣传周的部署,惠州市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低碳齐参与”、分类微课堂、科普教育基地开放及志愿百日行等,有效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营造了政府引领、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在惠城区,创新实施的“镇街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成效显著。各镇(街)通过“吹哨”迅速集结城管执法、爱卫办、环卫所等部门,工作人员深入社区,挨家挨户进行垃圾分类宣传。截至目前,全区已走访入户共计约70万户,派发宣传手册约27万份,开展志愿宣传活动260场,垃圾分类群众参与率从15%跃升至70%,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显著增强。

针对厨余垃圾这一减量难点,我市将厨余垃圾分类作为工作重点,通过打造厨余垃圾试点小区,提升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质量。江湾南岸小区作为厨余垃圾定时定点收运的示范小区之一,从最初的混投垃圾“差生”,到如今已蜕变为精细化分类的典型。小区物业采取积极措施,频繁在垃圾桶旁进行厨余垃圾分类的现场宣传和指导,并明确告知居民,厨余垃圾将有专门的收运车辆定时定点前来收集,消除了居民的疑虑和担忧。

垃圾分类工作的提质增效,切实改善了市民的生活环境。如今,在惠州的街头巷尾,投放点、收集点、中转站的生活垃圾不堆积、无异味,城乡的卫生环境变得更加干净整洁。

此外,惠州市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还积极探索垃圾处理共享新模式,不断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构建全链条垃圾治理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已达90.84%,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高达86.38%,为惠州的绿色发展之路注入了新活力。

农村环境整治

扮靓乡村颜值,美丽经济有声有色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惠州市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坚持聚焦农村环境整治,综合施策、多点发力,高质量推进“百千万工程”取得新成效。

在惠城区三栋镇上洞村,沿着村路前行,房屋与干净整洁的道路交相辉映,诉说着这里卫生环境的巨大转变。莲塘布水库周边,道路宽敞整洁,公共绿地绿意盎然,仿佛一幅生动的乡村画卷,展现了“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好景致。

自2024年4月起,惠城中心区正式实施环卫一体化管理,全面创新管理手段,提升管理效能。通过扩大保洁面积、提高机械保洁率、壮大环卫设备力量等措施,建立了一套“村集中、镇转运、区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目前,全区142个行政村已建立垃圾收集点3514个,各镇(街)均建设了至少1个垃圾中转站,共计47个。

在同城同标的要求下,不仅仅是城市里的内街小巷,即便是在乡村,村道保洁、村里绿地的卫生标准也统一标准,实现了惠城中心区环卫保洁无缝隙、全覆盖。

三栋镇上洞村坦陂村小组的村民董新明见证了村里的巨大变化,他表示,以前村里的卫生环境堪忧。现在,这里已成为本村和周边村民休闲散步的热门地点。周末时,还有一些游客骑车到这里玩。

为了进一步提高环卫工作标准、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市城管执法局正在加快制定《惠州市生活垃圾处理费收费管理办法》《惠州市规范提升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机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在“百千万工程”的推动下,惠州涌现出一个个像上洞村这样的美丽乡村。在巩固提升“5+50”个首批典型镇村的基础上,加快第二批“19+157”典型镇村培育,推动“6+50”个镇村重点提升,辐射带动其他镇村同步发展。

美丽乡村孕育美丽经济,惠州不断扮靓乡村颜值。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5%,增速比城镇居民高1.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反映了惠州在农村环境整治和打造美丽经济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果,也彰显了政府对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持续关注与提升。

市容秩序

升腾“烟火气”更添“文明味”

2024年是“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之年,惠州市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以“绣花”般的精细功夫,推动城乡品质实现提档升级,致力于打造高颜值、高标准的市容环境,为“百千万工程”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在惠州,花里头大云市集以独特的魅力成为年轻人热衷的“夜场”。这里汇聚了卡通充气模型、色彩斑斓的集装箱、露营折叠座椅等潮流元素,还有“手打柠檬”摊位和驻场歌手的动人旋律。值得一提的是,原先在江北大云寺、东江公园周边聚集的流动摊贩,如今也主动入驻花里头潮聚公园,实现了从无序到有序的华丽转身。东江公园也因此恢复了应有的舒适与宁静,让“烟火气”与“秩序感”得以并存。市民们在此既能享受夜市的热闹氛围,又能满足消费娱乐的新需求,形成了全新的消费场景。

花里头大云市集的变化,正是惠州流动商户管理实现蝶变的一个生动缩影。为了平衡好民生需求和城市管理之间的微妙关系,惠州市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积极建立健全流动商户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他们遵循“疏堵结合”的原则,科学规划便民临时摆卖疏导点,实现“一点一策”,并推动示范先行。目前,惠城区江北街道的花里头潮聚公园、K11火车街区及龙丰街道小吃一条街等三个特色临时摆卖区,已成功疏导流动商户270余家,取得了显著的疏导和规范管理效果。

大亚湾西区街道的新兴产业园作为惠州市七大千亿级产业园之一,其周边企业的流动摊贩管理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该街道以“服务企业”为抓手,联合有关部门在新兴产业园周边建设了10个流动摊贩疏导点。比亚迪二期工厂外的临时疏导点更是赢得了企业员工和摊贩的好评。比亚迪二期安保人员沈女士表示:“自从我们工厂外面建了疏导点,交通更畅通了,大门环境也变得清爽多了。”

惠州市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通过精管善治,让流动商户疏导区既保留了“烟火气”,又增添了“文明味”。2024年全市各县(区)已开展流动商户专项整治行动33438次,立案查处案件共866宗;同时,共设置流动商户疏导区(点)90个,成功疏导入驻流动商户共5276户。

“百千万工程”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惠州市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将不断破译城乡品质蝶变密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谱写开放包容现代品质城市新篇章。

惠州日报记者谭琳通讯员林慧萍

0 阅读: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