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强:匠心融合传非遗羌编拓宽致富路

连日来,在宁强县羌氏故里一羌编企业里,那些身着羌服的姑娘们三五成群坐在一起编织竹器,煞是热闹;还有那陈列室里一排排琳琅满目,形态各异,做工精细,色彩靓丽的竹筐、竹篮、竹包、竹簸箕、竹蜻蜓等工艺品,让人驻足观赏,一饱眼福。

宁强羌编是一种源于中国古代羌族的传统手工编织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羌编作品主要以竹子为材料,通过精湛的技艺编织而成,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深受国内外收藏家的喜爱。宁强羌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它是宁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之一。这种手工艺品不仅展现了匠人的心血与智慧,还体现了对自然美学的深刻理解。羌编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的金丝绣”。

宁强县现有高级羌编技师7人,羌编艺人60余人,有羌博园展示区,筒车河、舒家坝2个社区工厂,罗村坝非遗工坊四大板块,生产车间3000余平方米,机械设备40余台。他们以“传承羌编技艺、弘扬羌族文化、打造羌编精品、振兴羌编产业”为宗旨,坚持走“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其家具、饰品、手工艺品、生产实用品等180多种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去年实现营业收入900余万元,解决城乡800多人(43名残疾人)的就业,工人年年稳步增收,助推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公司共荣获各级各类奖杯9个、荣誉证书29个,2023年被命名为省级非遗工作坊、2024年被命名为省级助残增收基地。

为落实宁强县委、县政府“一定要把羌族非物质文化传承好、保护好、弘扬好、创新好”的精神,相关部门每年都聘请羌编名师教授开展竹编技艺,现已培训400余人次,80%人员均能通过专项技能考核,均能持证上岗。通过现场教学、外出学习、线上学习等模式,技艺提升培训120人次,大大提升匠人的理论和技艺水平。

为加强合作,打造品牌,他们还积极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理工等高校深度合作,研发了羌编头饰、羌编胸花等10余款羌编产品,还新购机器设备,优化工艺流程,编织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高品质产品,现已形成果篮、竹隐复古包、春山里茶台等系列特色羌编品牌,还有家具生活、饰品装饰、手工艺品、生产实用等多个类型系列产品,形成了自主的特色品牌,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

与此同时,宁强县积极引导鼓励广坪、代家坝、大安等镇群众利用房前屋后及水边、沟边、林边等空闲地种植竹子360亩,还为农户提供种苗和种植技术,与农户签订种植、回收协议,确保了公司原料、也增加了农户收入、绿化了环境、保护了水土,实现了“四赢”。为做实工坊、做亮非遗,积极投资,挖掘羌编内涵,开发新品,把羌编非遗工坊打造成生产、展示、观摩、研学、羌舞(竹杆舞)、景观为一体的综合体,与羌博园、玉皇观茶园、九台山、天湖、河田田等串珠发展,形成一条工业、农业、文化、旅游高度融合的宁强旅游线路,吸引更多人参与竹编体验中,感受非遗的魅力与匠人精神,感受宁强旅游景观亮点。展示羌编特色,打造羌编精品,做大做强羌编产业,带领广大群众编织精彩人生,编织美好未来,致富一方百姓,为宁强县域经济发展贡献羌编力量。

文/图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胡毅通讯员陈安刘炳林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