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北京广电行业多点开花:电视剧《南来北往》《玫瑰的故事》等口碑爆棚;“北京到底有谁在”全网传播,带动取景地成为热门打卡点;北京举办首届中国广电精品创作大会,金句交织、亮点纷呈……如何让更多火爆出圈的优秀电视剧吸引观众实地体验?新的一年,京产剧又会带给观众哪些惊喜?北京“两会”期间,新京报记者专访了市政协委员,市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杰群。
强化视听文旅融合,艺术呈现“北京风景”
新京报:过去一年,北京视听佳作好戏不断,如电视剧《南来北往》《玫瑰的故事》、网络剧《我的阿勒泰》等口碑爆棚。能否分享一下,爆款视听作品是怎样炼成的?新的一年,观众们还可以期待哪些京产佳作?
王杰群:2024年是北京视听内容创作的丰收之年。北京精品创作成绩在全国一马当先。质量高、数量多、题材优、类型全,创建“北京大视听”品牌入选“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3年度十件大事”。《南来北往》《我的阿勒泰》等7部“北京大视听”作品获得第十七届“五个一工程”奖,居全国首位,收获历史最佳战绩。《父辈的荣耀》《欢迎来到麦乐村》荣获飞天奖,《最美中轴线(第三季)》荣获星光奖。
满屏精品接续不断。540多部视听佳作上新,“北京大视听”片单推出重磅作品120部。2024年《奔跑吧,医生》《上甘岭》等11部电视剧在央视黄金档播出,24部剧集闪耀卫视和网站首屏,位居全国各省局第一。13部京产剧入选央视2025年“大剧看总台”片单。《我的阿勒泰》《玫瑰的故事》成为“视听+文旅”现象级作品,“北京到底有谁在”全网传播,带动取景地成为热门打卡点,开辟影视文旅联动新空间。
此外,北京高水平举办首届中国广电精品创作大会,该活动作为2024年广电系统唯一新设立的全国性活动,5000多位行业精英深度参与,金句交织、亮点纷呈,实现广电视听精品创作成果大展示、大检阅、大交流。
2025年,除了正在热播的《国色芳华》,观众们还可以期待的好剧有: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电视剧《归队》、民族题材电视剧《喀什古城》、谍战题材电视剧《惊变》、扫黑题材电视剧《势在必行》、现实题材电视剧《六姊妹》《樱桃琥珀》《烟花少年》、国安题材电视剧《安全危机》、北京题材电视剧《即刻上场》、网络剧《漂洋过海来送你》,期待更多京产视听作品受到观众的喜爱。
新京报:2024年,热梗不断,在影视圈莫过于那句“北京到底有谁在”,带动取景地成为热门打卡点,开辟影视和文旅联动新空间,“跟着影视剧去旅行”成为当下时尚。这对广电行业接下来的工作有何启示?
王杰群:《玫瑰的故事》播出后,男主角方协文“北京到底有谁在”的视频片段,被央视网、北京文旅、清华大学等众多官方账号剪辑、进行二次创作,形成全网传播热潮,也带动取景地成为热门打卡点,开辟影视和文旅联动新空间。剧中出现的后海、鸟巢、明城墙遗址公园、国家大剧院、树美术馆、福楼法餐厅等景点,吸引粉丝打卡,带动线下消费。
《玫瑰的故事》破圈传播,也给我们视听精品创作带来极大启发。要强化视听文旅融合,艺术呈现“北京风景”。要加强与文旅资源对接,通过影视作品和视听媒介展示大气、包容、时尚、国际的北京城市形象,以更多火爆出圈的优秀电视剧,吸引更多观众实地体验和消费,更好赋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发挥精品创作机制,用心打造“北京出品”。深入实施“新时代新北京”创作计划,目前我们已经挖掘储备电视剧《天工之城》《人生这件小事》《放心不下》《我在北京送快递》等作品,将持续做好项目跟踪、剧本指导、拍摄支持、内容审核、资金扶持,精心组织首届北京市广播影视春燕奖评奖,激活精品创作潜能和动能。
还要深化协拍服务机制,大力输出“北京服务”。在前期发布北京市影视拍摄服务机制、建立市区两级工作专班、汇编取景地清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拍摄服务信息手册、搭建“北京风景”影视资源库,建设线上一站式服务平台,构建科学高效、运转顺畅的拍摄服务工作体系;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筹划联合天津、河北建立京津冀协拍合作机制,不断推动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
要保障重点项目播出,持续提升“北京热度”。总结宣传经验,针对重点作品提前制订宣传方案,深度挖掘剧中亮点,统筹用好“北京大视听”宣传矩阵,持续加强全媒体传播,组织好发布会、研讨会、分享会,进一步提升“北京大视听”作品影响力。
超高清内容供给能力超6万小时
新京报:在建设“北京大视听”品牌方面,新的一年有哪些重点计划?
王杰群:新的一年,为继续提升“北京大视听”品牌影响力,提供更加优质的内容供给,我们计划坚定不移抓创作。推进重大革命题材《伟大的长征》、重大历史题材《大唐赋之破阵乐》《风禾尽起张居正》、文化传承题材《天工之城》《云雀叫天录》、现实题材《交锋》《生命树》、北京题材《收山》等项目的创作。
同时,坚持不懈送服务。在剧本论证、拍摄协调、宣传推广、资金扶持等环节不断提升服务温度与服务效能。此外,始终如一求创新。要加速培育视听新质生产力,将超高清、虚拟现实、生成式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更好地与内容创作相结合,大力培育视听文艺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意境与美。
新京报:在超高清视听领域,过去一年,北京广电取得了哪些成果?
王杰群:2024年4月,国家广电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签订《“中国(北京)超高清电视先锋行动计划”合作备忘录》,在北京率先开展超高清端到端全产业链优化升级贯通试点。为落实《合作备忘录》的重点任务,我们牵头实施北京市超高清视听先锋行动计划,着力打通卡点堵点畅通产业链,坚持扶优扶强繁荣生态链,瞄准国际一流标准打造中国数字视听制作中心,全面推进超高清视听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提质增效和创新发展。
超高清内容供给能力超6万小时,完美、华策和正午阳光3家头部制作机构在京备案立项的电视剧100%实现超高清制作,《南来北往》《欢迎来到麦乐村》《我的阿勒泰》等269部超高清视听作品创作完成,北京卫视超高清频道建设抓紧推进中,力争2025年第一季度在全国省级频道中率先实现高清超高清同播。
超高清视听软硬件产品研发不断升级,162个技术创新应用成果集中涌现,视频修复增强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实现突破,以超高清视频(北京)制作技术协同中心为基础的国家级超高清协同创新平台基本建成,打造“ULive超现场”全球首个8K级第二现场技术平台。
此外,超高清产业发展动能强劲,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京东方、利亚德等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中国(北京)高新视听产业园吸引116家高新技术企业进驻,累计申请专利600余项,著作权530余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超高清示范园落户门头沟区,产业带动潜能还将进一步释放。超高清视听技术“进车”产业成效凸显,沉浸式车载视听系统应用更加成熟。
超高清入户行动完成30万台超高清机顶盒发放,北京歌华和IPTV已具备10路超高清频道传输能力,超高清视听技术在文旅、文博、体育、商务、教育、演艺等领域应用不断拓展,形成了系列新场景和新服务,带动新消费和新增长,7个项目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2024年度视听系统典型案例,40余个典型案例落地商用。
发起“首亮微光”“短剧游北京”等系列活动
新京报:过去一年,北京市广电局在应急广播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今年,又有哪些新计划?
王杰群:应急广播体系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应急体系中的应急管理、应急保障能力支撑,承担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消息预警、政令发布和指挥动员的重要职责。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政府通过大喇叭、广播节目、电视插播字幕等方式向公众发布应急预警消息,成为协助防灾减灾救灾的一种重要权威渠道和手段。
2024年,作为全国唯一试点地区,北京开展城乡一体化应急广播建设工作,完成应急广播市级平台一期和3个区级平台建设,建成183个高可靠终端和507个普通终端,覆盖13个乡镇和街道、240个行政村和社区,实现与国家应急广播平台、北京市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等联通对接。
从区级平台建设来看,门头沟、房山、昌平区完成区级应急广播平台与终端建设,实现市区平台互联互通,形成信息播发能力。其中,门头沟区应急广播系统启动早、完成快,在去年主汛期前形成信息播发能力。房山区应急广播终端数量多、覆盖广,延伸至山区各乡镇、村,有力支撑山区基层治理。昌平区提升高可靠应急广播终端比例,接入北斗短报文、“昌平融媒APP”作为播发信息渠道,提升系统可靠性、便利性。
2025年,我们将坚持项目化推进应急广播建设,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持续拓展应急广播市级平台功能和应用范围,开展市级平台二期建设。建立完善管理使用规范制度,强化平急结合功能定位,发挥应急广播作用。推动部分试点区和全市其他各区应急广播系统建设,指导各区做好技术方案编制、招投标和项目建设。
新京报:最近,微短剧领域很火,在促进微短剧精品化、行业健康发展方面,北京市广电局有哪些举措?
王杰群:我们发挥“北京大视听”精品创作机制作用,发起了“首亮微光”“短剧游北京”“追光计划”微短剧大赛等系列活动,发挥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作用,全年支出1224万元扶持奖励微短剧优秀项目,推出了《大王别慌张》《金猪玉叶》《重回永乐大典》等一批广受大家欢迎的微短剧作品。同时,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也优化升级了一揽子管理政策,在规划备案、资质审批上提速,并通过“京琅琊”人才品牌聚集创作人才。今年以来,京产微短剧61部次作品入选总局推优评奖,创作成绩领跑全国。
新京报记者展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