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脉成语之都|长平喋血映日月身后任人说是非

梅会林

赵括,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少时习研兵法,后跟随父亲作战,经历了刀光剑影的淬炼。在秦国野心勃勃开疆拓土、赵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难之时,赵括怀抱忠贞炽烈的家国情怀和碧血丹心,挺身而出,走向沙场,肩起御敌重任,怎奈无力挽狂澜于既倒,血洒长平。

话说战国后期,七雄中只有赵国可与强秦抗衡。要统一六国,秦赵间一场大战在所难免。

公元前262年,秦赵长平之战爆发,这可谓是国运之战,双方不惜举全国之力为之一战,无论哪一方胜利或失败,对中国历史走向都会产生深远影响。赵国投入举国45万兵力,秦军百万,由王龁统领。

当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因为与秦军力量悬殊,缺少胜算,选择坚守不出,与秦军对峙。

到前259年已快三年,赵国的军费消耗难堪重负,粮草储备已捉襟见肘。而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力强盛,综合国力远在赵国之上,即便这样,秦国也出现了男当战、女当运、关中粮仓为之一空的情景,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流言。秦国间谍说:“秦军最忌讳、最害怕的,就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做赵军的将帅。”

虽说秦军间谍心怀叵测,但赵括并非等闲之辈,他既有军事理论,又曾跟随父亲上过战场,比如在麦丘之战中,审时度势给父亲赵奢建议采用攻心术来瓦解对方军心,使麦丘城兵不血刃,不攻自破,受到赵惠文王的褒奖。长平之战爆发时,赵孝成王已经继位,对赵括情有独钟。同时,赵孝成王不满廉颇被动坚守,《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因此决定派赵括为将军,取代廉颇。

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闻讯,劝谏道:“大王仅凭虚名而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粘死调弦柱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遗留的兵书罢了,并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括母亲苦苦阻拦,给赵孝成王说:“不可以让赵括做将军。”

赵孝成王问:“为什么?”

“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饭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认作朋友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财物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从接受军令的当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你看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

赵孝成王回道:“您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

赵孝成王依然命赵括为将,欲图速战求胜。

赵括代替廉颇统领军队之后,改变了原有的规章制度,撤换了原来的军吏,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此时秦将由王龁换成了白起,白起听说后,便调遣奇兵,分兵两路:一路假装战败退走,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运粮的道路,实行反包围,把赵军分割成两半,使赵军粮道断绝。有道是:“一日无粮千军散。”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饥饿,军心不稳,赵括于是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战斗中不幸中箭身亡。军中无帅,数十万赵国士兵投降,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赵军前后损失了45万人。

一场战役,葬送了赵国的精锐,使赵国一蹶不振,曾经的辉煌化为烟火。

国人总喜欢以胜负定功过、以成败论英雄,明代文学家刘如孙为此写了一首诗《湘南杂咏》,其中有一句“朝野犹夸纸上兵”。从此“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就成为赵括的固定标签,赵括成为千古笑柄。

长平战败赵括当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年轻气盛,轻敌冒进,正如赵奢生前对妻子所说的谶语:“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者必括也。”但从当时的客观情况来看,赵军失败几乎是注定的事,在这样大规模、长时间作战的背景下,拼的不单是战场上的指挥和战力,而是一个国家的实力。在国力无以为继的情况下,纵使赵王不换帅,让廉颇继续对峙,先崩溃的也必是赵军。

赵武灵王推广“胡服骑射”之后,赵军最拿手的就是骑兵作战,而上党地势千沟万壑,并不适合骑兵作战,主要的还是仰仗步兵的力量。廉颇为将时构筑了三道防线,但在秦国锐卒的压力下,赵军数次被王龁击败,第一道空仓岭防线已经完全落入秦军之手。《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可见廉颇做主帅时节节退守,已处于非常被动不利的境地。再说,两国对峙消耗了巨大的粮草,赵国大臣建议联络楚、魏等国抗秦,赵孝成王没有采纳,居然使出混招,派使者向秦国求和。如此一来,诸侯各国既不敢借给赵军粮草,更不敢出兵救援,最终导致赵国在整个长平之战中孤立无援。

从赵括来说,之前他曾举荐李牧驻守边塞,后来李牧大破匈奴,长平之战后屡次击败攻赵的秦军,成长为赵国的顶梁柱,成为赵国四大名将之一,从中可以看到赵括的军事眼光。当时赵括在军中被众多将领尊称为“马服子”,不说他是个军事大天才,以他拥有的丰富对敌经验和烂熟于心的兵法,用小天才来形容他也不过分。赵括挂帅到达战场,45万将士热烈欢呼。长平被围46天,赵军粮草匮乏,靠野菜、战马充饥,但将士依然斗志高昂,一次又一次、一波又一波向秦军冲杀,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刀光剑影中血流成河。赵括突围被杀后,秦军损失过半,赵军最后投降的有40多万,此战之惨烈、赵军作战之英勇可见一斑。赵括年纪轻轻,首次出战便遇到白起这样的对手,何其不幸!当时白起已经年过60,纵横沙场40余年未尝一败,何等的厉害。赵括败于白起之手,时也势也,当时战国中任何一位名将放在赵括的位置上,都不敢说能够战胜白起统帅的秦军。

秦军赢得了这场战争,但白起感慨地说,如赵括不死,日后必为秦国大患。

赵括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不顾自身安危,不计个人荣辱,用身体作笔,用鲜血当墨,把对赵王、对赵国的忠心赤胆写在了长平,写在了史册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赵括那种担当无畏的血性感天动地。

我耳边回响起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担当生前事啊,何计身后评……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