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烧给死人的东西登上了巴黎设计展?2016年,巴黎设计展将中国祭品端出来展览,还将其放进了博物馆里,不料,外国人看后却称赞不已!
?(文章内容有可靠的信息来源,全部赘述在文章末尾。)
说到纸扎,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中国传统的丧葬用品,那些五花八门、栩栩如生的纸制品,都是为祭奠逝去的亲人而烧的东西。
无论是纸屋、纸车、纸衣物,还是那些有着浓厚宗教意味的纸神像,纸扎曾一直作为中国祭祀和丧葬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人们对亡者的思念。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纸扎逐渐被现代的殡葬方式取代,甚至在某些地方,纸扎被视为“不吉利”的东西。
更有一些人认为纸扎这项工艺属于“旧时王谢堂前燕”,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但是你可能不会相信,传统的纸扎竟然在国际舞台上找到了新的生命力,走上了巴黎设计周,得到了西方艺术界的高度认可。
这里是法国的Musée du Quai Branly博物馆,在这个位于埃菲尔铁塔附近的著名博物馆里,纸扎被当作非欧洲艺术的展品,放在展台上吸引了大量游客的目光。
展览里的一些纸扎作品,不管是纸制的茶壶、餐具、甚至火锅、手机、跑车,还是奢侈品牌的衣物,竟然都被外国人称赞为“艺术品”。
这些纸扎物品被精心制作,几乎无法分辨真假,它们栩栩如生、细致入微,尤其是那一些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纸扎品,如纸神像、纸庙宇和纸屋,几乎让人看不到与实物之间的差距。
纸扎不仅仅是为了纪念死者,它也蕴含了中国人对逝去亲人的深厚情感,通过精细的手工制作,纸扎将生者的思念与敬意寄托给死者,象征着对生命的尊重。
尤其是在展览中,一些现代科技产品的纸扎模型,如纸制的电脑、手机,甚至跑车,都让人刮目相看。
它们在设计和制作上融入了现代的元素,打破了传统纸扎的限制,向世界展示了纸扎工艺的无限可能性。
尽管纸扎在国外的艺术馆里得到了高度评价,但是在中国,这一传统手艺的传承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纸扎不再像过去那样普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现代化的祭祀方式,许多年轻人已经不再关注纸扎。
对于很多人来说,纸扎只是一种“古老的习俗”,甚至觉得它已经不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正是在这种文化逐渐式微的背景下,张徐沛的纸扎店依然坚持着手工制作,他是中国传统纸扎艺术的传承人,也是新兴糊纸店的第三代传人。
尽管机器化生产的纸扎产品更便宜、更高效,但张徐沛一直坚守着手工制作的传统,他相信机器无法替代的是纸扎作品的“温度”。
作为一个传承者,张徐沛深知纸扎文化的重要性,他不仅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还通过将现代元素融入到纸扎中,赋予其新的生命。
比如在他制作的纸扎作品中,除了传统的祭品外,还融入了现代科技,如纸制手机、电脑,甚至跑车和飞机。
这样的创新,让纸扎从传统的“祭品”转变为了一种具有现代艺术价值的手工艺品。
在张徐沛的坚持下,他的纸扎作品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这些作品不仅是对死者的缅怀,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的传递和创新。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冲击,纸扎这一传统手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在过去纸扎曾是一个十分火爆的行业,但随着机械化生产的兴起,纸扎逐渐失去了它原本的市场。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购买价格更低、效率更高的机器生产的纸扎制品,而传统的手工制作逐渐被遗弃。
纸扎背后不仅仅是对逝者的思念,它还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的象征。
从古至今纸扎一直作为一种祭祀和丧葬用品,承载着中国人对生命、对死亡的深刻理解和情感寄托。
传统艺术并不一定需要被遗弃,它可以在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对于未来,纸扎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现代化的洪流中,传统艺术如何与时俱进,如何通过创新继续走向世界,是每一个艺术传承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然而正如张徐沛所做的那样,只有通过不断创新、不断努力,传统艺术才能在时代的潮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继续传承下去。
对于纸扎来说,它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文化的载体,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的一部分,也必将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看完此文章之后,各位看官们如果有什么类似的经历与想法,都可以在评论区进行留言讨论!
来源:法国国立凯布朗利博物馆「极乐天堂」(Palace Paradise)艺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