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老人想吃顿热乎饭,希望有人能代买东西;小区垃圾需要清运,但清运车辆不够……北京市人大代表刘婵与政协委员汪碧刚关注基层治理问题,接触的都是“一手”的民生问题。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搭建沟通平台等形式,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为推动治理现代化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刘婵
北京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
北京首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石景山分公司金顶街项目部经理
关注物业服务领域相关问题
物业主导打造便民生活圈
在金顶街三区西侧的一处小门旁,坐落着一幢三层小楼,步入其间,超市、主食厨房、养老驿站、托育机构分列各处。这里便是由物业服务企业作为主导的“首开居民服务中心”,依托于此,周边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基本形成。
北京市人大代表刘婵告诉记者,这处居民服务中心,是三年多前广泛对周边小区居民进行问卷调研,了解大家的需求后,确定下来的业态方向。“像养老、超市、维修等,都是很明确的需求,我们当时把这样的模式,称为‘物业+’。”
刘婵介绍,首华物业在石景山区承接了约400万平方米的非经营性资产老旧小区管理,分为6个项目部。她所负责的金顶街项目部对应着8个社区,约83万平方米,近9000户居民,大多为过去的首钢职工。
为了更好地实现物业长效管理机制,提升居民对物业的认可度、满意度,首开集团利用现有资产,在金顶街三区内打造了第一个“物业+”试点。
居民服务中心的最大亮点,是对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入户探访、上门理发、搬扫换等服务,与北京市后来倡导的“物业+养老”不谋而合。
在刘婵看来,物业做养老有着天然的优势。“老人对我们的信任度很高,子女不一定在身边,但物业一定在,有事情就会找到我们。以往很多管家跟老人关系比较好,都会帮忙买东西、上门探视等,做的其实就是有物业特色的为老服务。后来我们参考市里的方案进行梳理,让为老服务更加丰富和系统。”
与此同时,刘婵也发现物业做养老,还存在人员专业性欠缺等问题。“我们在和专门的养老企业对接,下一步计划以合作的方式引入照护、助浴等服务内容。也希望相关部门能进一步出台鼓励政策,促动更多的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到居家养老服务中来。”
基层服务最贴近“一手”民生
“跟居民多沟通,了解大家的需求,管理起来很有成效,自己也有满满的成就感。”和不少连任数届的人大代表相比,2023年才当选市人大代表的刘婵,履职经历相当“年轻”。
不过,这位来自物业领域的代表,日常所见所闻,都是最贴近民生需求的百姓心声。对她来说,只要有活动,有提建议的机会,就会结合实际工作表达诉求。
“很多时候提的建议就是口头上的,甚至就是一两句话,但能感觉到各部门对我所提建议意见的重视程度,确实是非常到位的。”她举例,围绕所在辖区垃圾清运的问题,自己向街道反映过车辆指标不够。街道马上回应,已经专门针对清运车的事儿,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反映。“即便存在一些现实困难,大家想要解决问题的心,一直都是很积极的。”
物业,是最贴近百姓的服务行业,接触的是“一手”的民生。刘婵还记得,自己2023年第一次参加人代会、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发现提及的十几个领域工作内容,大部分都跟物业有相关之处。“讨论的时候,因为只有我一个来自物业行业的,大家也老想听我多说说。”
今年参会,刘婵准备提出与基层接诉治理相关的建议。在她看来,提建议是分享自己收集的基层实际问题,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从而努力将行业的一些问题、通病解决掉。
而作为资历较浅的代表,自己还要不断丰富知识储备,多去理解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思路。“问题不能泛泛而论,背后应通过哪个点来提,指向哪个部门要尽量具体,使得建议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本报记者魏婧
汪碧刚
北京市第十四届政协委员
北京城市副中心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
城市副中心基层治理首席专家
关注基层治理问题
有了食堂老人吃饭不再难
“来了啊李阿姨!”上午11点,79岁的李淑芬来到了东刘庄大食堂,热心的工作人员将一份打包好的养老餐送到了她的手上。这一天的套餐有鸡腿土豆、虾皮冬瓜、红薯、二米饭和紫菜汤,李淑芬一顿吃不完,还能留点给下一顿。
东刘庄大食堂位于通州区潞城镇东刘庄村,于2023年9月10日正式开张。每到工作日中午饭点,大食堂都会热闹非凡,几十名订了餐的老人排着队来这里领取热乎又可口的老年餐。作为养老助餐点,它目前能为东刘庄村和周边六个村总共300多位老人提供助餐服务。住得近的村民可以自行来食堂取餐就餐,距离较远或行动不便的村民,食堂工作人员还能帮忙送餐。
“我家离食堂走路就五分钟,快到饭点了我就过来,很方便!”李淑芬平时一个人住,没有养老食堂的时候,她总是为中午吃什么而发愁,买菜、做饭、收拾锅碗瓢盆也都得自己来,挺费时间和精力。现在有了养老食堂,吃饭省心多了。
东刘庄村的养老食堂能够建起来,离不开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社区发展协会副会长、北京城市副中心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汪碧刚在背后的努力。多年来,汪碧刚坚持深入一线开展调研,了解群众所需。调研过程中,他发现东刘庄村等村子的老龄化问题十分严重。很多老人的子女常年不在身边,每天的吃饭问题,成了困扰老人们的一大“心病”。
“有一次走访一户独居老人,我问老人平时怎么吃饭。他说,孩子周末过来,把下一周的饭提前做好,他每天热着吃。”这样的回答让汪碧刚感到惊讶,为了能让老人吃上新鲜又热乎的饭菜,他与属地政府部门积极沟通,推进养老食堂的建设工作。
养老食堂开业之初,面向的还只是东刘庄村本村的老人。渐渐地,食堂的口碑做起来了,名头也响了,周边的多个村都与东刘庄村建立起了合作机制,养老食堂的助餐工作这才发展到了如今的规模。食堂每天的饭菜都是现炒现做,新鲜可口、搭配丰富,得到了老人们的一致好评。
搭建平台解决问题更高效
推动解决老人们的吃饭难问题,只是汪碧刚所做的众多工作中的一件。作为政协委员,同时也是城市副中心基层治理首席专家,他始终致力于推进政协协商民主工作向基层延伸。2021年5月,汪碧刚委员工作室在通州区潞城镇市民中心正式成立。截至目前,工作室总共开展了16场协商议事活动。基层群众在协商议事活动上表达他们的诉求,政府部门依据诉求进行相应的政策解读,并提出下一步的工作落实方向。
“协商议事活动的主题不是拍脑袋定的,必须先有走村入户的深入调研,了解群众需求,再把它拿到活动上讨论。”汪碧刚表示,以往很多基层服务模式都是“送餐式”,政府提供什么服务,群众享受什么服务。尽管做的也是好事,但它不一定解决的是群众最普遍、最迫切的需求。通过协商议事活动,政府的服务模式能够向着“点餐式”转变,由老百姓主动提出问题,政府部门的工作干起来才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
2023年7月,北京市政协“副中心有我”委员工作室在通州区潞城镇挂牌成立,与汪碧刚委员工作室深度融合,更多委员也参与到了协商议事活动当中,为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借助协商议事活动,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饮用水安全、便民设施建设、物业服务、老年人就餐等50余项民生问题都得到了市、区、镇有关部门的积极回应。
事前深入调研了解百姓诉求,事中搭建平台帮助政府与群众深入沟通、凝聚共识,事后时刻跟踪,积极推进问题的解决,及时向群众反馈问题推进情况,委员工作室的工作得以形成闭环。汪碧刚表示,工作室的协商议事活动已经开展了3年多的时间,今后也会持续做下去。活动会着重选择切口小、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议题开展协商议政,让协商更加贴近群众、更接地气,促进政协协商同基层治理有机融合,为推动区域治理现代化发挥出政协委员的独特作用。本报记者莫凡